歌唱艺术中,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者在演唱时,既要把种植葡萄和培育爱情联系起来,又要把纯真爱情和建设家园、保卫边疆联系起来,还要把创建美好生活和民族风情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歌中葡萄小苗的栽培,藤蔓的缠绕,果实的成熟和“心儿醉了”,才更具情感的层次、深度和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的魅力。因此。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歌唱艺术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也不是具体的思想。而是一种感觉,是可以体验的,也是可以理解和交流的。为了充分表达歌唱艺术的情感,歌者不但要注重声音表情、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的协调统一,而且要实现彼此的融合,才使歌唱艺术生命更具美感,更加生动感人。
四、意蕴美的展现
意蕴美是歌唱艺术美的灵魂,是声音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内在意蕴。歌者对意蕴美的展现,将把欣赏者引入对歌唱艺术内涵进行理性认识的审美阶段。如《阳关三叠》一曲,原词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着意刻画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用青青柳色、绵绵细雨和雨后客舍的清新宜人这些美景反衬出离别的忧伤,营造了一种惆怅、悲凉的意境。它要求歌者要经过“理解意念”“构造意象”“创造意境”和“充分展现”等环节通过声音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把音乐主题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艺术意蕴美的表现过程中。歌者要对音乐作品的歌唱意蕴进行深入挖掘。研究词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然后通过理解,对其进行形象思维活动。把认识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并在整体的审美过程中,把对音乐作品意蕴的认识连同自己的体会,转化成生动的意象,创造一种美的境界。这样,歌者才能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做到出神入化,塑造的形象才会真实可信,歌唱意蕴美的展现才能更加完美,从而达到“感心”的目的。同时。歌者还要不断地加强文化修养,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演唱时,歌者就会很快进入佳境,灵魂和精神就会得以升华。表现和表演起来才能游刃有余,从而实现歌唱艺术意蕴美的完美表达。
总之,歌唱艺术的表现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在音乐作品中的完美统一。正如李渔所说“得其意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若是,则同一唱也。同一曲也,其转腔、换字之间,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是一副神情。”这样。就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歌唱艺术就更具审美意蕴、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美的传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