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对音乐欣赏课程的融合(1)-音乐
来源:  作者:王秀敏  点击:次  时间:2002-04-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它们的这种联系与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课程的内容、巩固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相对封闭狭隘的课程观念,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隔阂,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建立起联想式与宏观概念的音乐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师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
  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基本的音乐素质训练课程,内容包括有节拍、节奏的训练,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的视唱与听辨训练,通过一定课时的训练,逐渐建立起音准、调式等概念,它对于一个人良好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视唱练耳的课程在某些方面显现出一些弊端,使这门课程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背离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阻碍了高师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弊端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过于注重技术训练,缺乏音乐感觉的培养
  
  曾经学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视唱练耳课程过于枯燥,练习过于乏味,技术训练的成分过多,这些对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强烈的打击。技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因此而遏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达不到它应有的目的,还会起到反作用。高等师范是培养我国的音乐教育力量,它与专业的音乐院校的目的是不同的,加强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音符的学习,注重音乐感觉的培养,对于我国未来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举足轻重的。
  
  二、未能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
  
  当今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高师音乐教育,应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这已是世界音乐教育者所达成的共识,具体到每门课程中也应有适当方式的表达。如今,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主要体现出欧洲音乐的元素和一些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而世界其他各民族和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元素和现今各种音乐文化元素,几乎没有得到体现,这种狭隘的音乐观影响下的内容设置,使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面对丰富的音乐文化时,恍如一个“音乐盲”。当然,这不是视唱练耳课程所独具的缺陷,但作为一门音乐基础课程要更多的与世界音乐教育接轨,尽快并鲜明地体现出新的教育模式的优势。
  
  三、不能对其他专业课程构成有力的支持
  
  之所以称为基础课程,是因为它与其他课程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对其他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所形成的有力的支持,视唱练耳课程正是这样一门学问。它对于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重大的影响,音唱不准,影响你的歌唱;节奏不稳,更影响你的乐器演奏。除此之外,和声、曲式、歌曲作法、钢琴伴奏等等,这些课程都需要视唱练耳课程的坚实基础。而现在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往往造成孤立的局面,使它与其他课程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在视唱练耳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和声课程中对于音响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往往无法将练耳课中的感知应用于和声课,就造成理论强于实践,不能完全领会和声的魅力和精体,进而也造成了《钢琴即兴伴奏课》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障碍。
  强调学科间的综合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种发展趋势。要消除上述这些不良因素,视唱练耳课程应开始从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与其他课程进行一系列的融合。音乐欣赏课程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重要课程。它容纳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于一身,将更多的音乐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音乐欣赏课程,将会从各个方面改善视唱练耳课程的结构,消除视唱练耳课程的不足,发展视唱练耳课程的基础作用和支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音乐欣赏课程自身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两种课程融合的可能性。
  
  一、在视唱练耳中融入音乐欣赏课的音乐元素
  
  在高师音乐欣赏课中,有丰富的音乐语汇,它们包含有节奏、旋律音调、和声、调式以及各种体裁,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是音乐中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的片断编入视唱练耳中,能够使学生解决难点问题,从而得到更为全面、丰富的音乐基础训练。如提高对变化音、调式的掌握、增强细微节奏变化的辨识能力等。同时,这些由作曲家殚精竭虑提炼出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消除视唱练耳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求知识,以及加快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作品加强对听力的训练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耳朵的听力训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它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因此难度也更大一些,往往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得不到好的效果。如对和弦的听辨,仅仅进行单独的训练或在简单的序进中训练,学生不能很清楚地区分和弦的性质、功能与音色等概念,造成在以后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毫无用处,失去了练耳训练应有的作用。利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以和弦为例,在了解了基本的和弦音响之后,将适当的音乐作品片断,连续地播放给学生,先从宏观入手,逐渐再进入细微的听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和弦的存在,感知和弦的交替和变化,这种在实践中的感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孤立的听辨要具体得多,对于和弦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大大提速。对于听辨的理解并不能局限在音高的听辨,通过这种结合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色、力度以及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发音在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音乐听辨和感知,在其他课程中发挥作用。如钢琴即兴伴奏课中就能根据作品选用不同的音区、运用具有更加丰富色彩和音响的和弦来编配,使伴奏听起来更富于变化、更生动一些。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够在曲式和作品分析课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和寓意,从而也就能够理解作曲家、把握作品的风格、透过作品探究各种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只有这样,视唱练耳课程才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