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音乐史包罗了理论、实践等十多个大类,以中国音乐史为主轴,存在着纵向、横向的关系,单独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音乐的相互关系就可列出数十项子学科项目,如:音乐与自然科学:乐器的发生与发展、声乐生理学、声乐卫生、音乐物理学、声学、音响学、音乐医学治疗、音乐生物学等等。
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经济学、音乐音响军事学武器学等等。
此外,尚有政治与人类社会始终结伴而行。因此,单纯以一些大作曲家的各自一批音乐作品为代表的音乐史写法就显得不全面了。更何况以作曲家作品为代表的、以我划线、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大批判开路、不顾中国实际来著书立说的那种音乐史。
(二)目前急需的学科建设问题
1.需要大量的可说是无休止的原始文献、音响、实物来还原历史事实真相,需要佐证、辨别真伪。
2.需要统一制定音乐艺术学科专有名词、术语、专业符号、名称与计量,由政府公布,统一应用。因为现在的中国音乐专业术语、外来语的译音、译义是不统一的,非常不利于科学研究。
3.需要用数字管理方法,将各项学科按分类法做成音乐系统结构图表——种、类、门、科、目、项的金字塔形结构(例如:某一时期音乐史发生的某件事,看看它属于哪个层次、哪个面,它的上下左右关系从表图上就不难看出或想到它在系统中的性质、地位)。
4.有多种多样的音乐史类别就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的方法论给学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虽然方法论是很老的老问题,但在音乐学院课程中是一种新的学问,应该开设这门课程。
5.学科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专题、一个方面的研究对象。
6.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与培育人才的机制。人才是研究、整理、发掘音乐史的关键。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需要激励机制,制度保障自身也是一门学科、学问,需要有远见的政府从制度上保障,使音乐史学研究人才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开门七件事发愁。
结语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写作,可以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用各种方法,由各色人等来写,以市场做检验,时间来评判。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重写”的时机还不到。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黄旭东.关于“重写音乐史”问题的几点感想[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3).
[3]戴鹏海.应还近代音乐史以本来面目,要给前辈音乐家以科学评价——评汪毓和先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3).
[4]冯灿文.两点置疑 致成于乐先生[J].人民音乐,1988(5).
[5]冯灿文.“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从第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起[J].音乐艺术,2001(1).
[6]冯灿文.还历史本来面目——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个案”系列之一:陈洪和他的“战时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2).
[7]冯文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深入地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2).
[8]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两个传统并存与古今衔接问题[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1).
[9]陈聆群.重写音乐史——一个永恒的话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3).
[10]戴嘉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1]戴嘉枋.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居其宏.用宽宏的目光看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J].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5).
[13]冯长春.史观检视、范畴拓展与学科扩张——陈聆群、汪毓和两篇文章读后谈“重写音乐史”[J].中国音乐学,2003(5).
[14]张静蔚.历史的批判与批判的历史——由“重写音乐史”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4(1).
[15]张静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7-15,
[16]常晓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J].音乐与表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5).
[17]俞峰.音乐史的社会史坐标——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书写方式[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8]乔邦利.重读“重写音乐史”文论之误释[J].中国音乐学,2006(3).
[19]斯塔夫里阿诺斯.横看成岭侧成峰——“重写音乐史”学术论争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0]毛泽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