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文章强调声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教学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审美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审美观念,自觉追求呼吸自然美、咬字吐字美、歌声响亮美和情感表现美。
关 键 词 :声乐 审美 歌声 情感
声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教学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为根本内容。在长期的和反复的美感体验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歌唱审美是演唱者的一种心理美的感受,是感性知识精神化。这就是说,歌唱一方面诉诸于感性,另一方面又诉诸于精神和理性。具体地说,演唱者在获得感性上的东西后,再逐渐上升到理性,实现精神化、心灵化,才能成为艺术演唱,继而达到气息舒展美,读字清晰美,音色圆润美,歌声流畅美,情感表现美,技巧自然美,表演潇洒美等。实践证明,审美欲望越强烈,演唱时就越能严格要求自己,演唱就越具有美感。
气息舒畅美
张炎在《词源》中说:“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少入气转换。”这句话的意思是歌唱或吟诵时,吸气要稳当、从容不迫,不要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吸气不能端肩,也不能抬胸,喉咙也不能发出丝丝声响,更不能吸气时面部狰狞,这一切不但会给喉咙造成紧张和僵硬,而且有损于吸气的美感。
美感的呼吸,应当是空气凭借外部气压的自然压力流入肺里,演唱者只不过是在为空气打开喉咙通道,提供肺部空间,使空气顺畅地进入肺里。美国歌唱家丽莎·罗玛指出:“空气不是有意识吸进来的,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空气不是被吸进去的,而是自动充满到肺里的。”
由此可见,呼吸的真正美感,一是轻松舒畅,从容不迫。吸气时快慢又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定,不能忙乱抢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二是换气要灵活巧妙,转换自然。歌唱时的换气应该视同讲话时的换气,不要过分夸张,以免吸不进气,也呼不出气。三是以气带声,气息饱满,声音圆润,气沉丹田,声贯三腔。四是气息适度,声音悠扬,清脆响亮。五是以气带情。气息平静,情绪稳定,情感亲切。气息急促,气息激动,情感欢乐。气息深沉,情绪悲壮等。
咬字、吐字美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因而语言和字读得不美,歌唱就很难美。仔细研究,歌唱的声音是依附于字而产生的,因此,字的美决定着声音的美。要做到读字美,主要是依字发声、依字造型、依字共鸣、依字行腔、依字收声。
依字发声。首先要明确辅音(声母)和元音(韵母)的发声部位,其次按照字的成阻、持阻和除阻的要领去读字发声。在声乐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不是依字发声,而是依声套字,不论什么字都张大嘴,提软腭,造成依声套字,依声读字或先有声后出字,表现为字不清,音不明,声不亮,歌不美。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歌唱的审美原则。
依字造型。嘴的形状的正确不仅是字音的纯正,而且也是一种美。从汉语语音学来讲,尽管字的语音繁多,但概括起来归为四大类,即开、齐、撮、合四呼。依字造型,一是字与口型要相符,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统一,字意判断准确。二是字和声音和谐均衡,不过分夸张,有效地防止依型套字,依型装字。否则既无声,又无字,也唱不了高音。实践证明:错误口型必定出现错误的声音,即使愿望再好,也是事与愿违。
依字共鸣。必须建立在字的基础上,在字上发展共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把追求声音共鸣放在很不适当的地位,甚至为了“共鸣”丢掉了字音端正和清晰,读成了另一个字,失去了共鸣美。实践证明:字声的美感不是音量越大越好。换言之,声音大不一定都具有共鸣美感,关键在于字声谐和与泛音。当字声谐和共鸣时,才能产生丰富圆润、优美明亮的歌声,脱离字的共鸣,充其量是一种毫无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声音。
依字行腔。依字行腔和依腔行字都是指在行腔过程中,字要正腔要圆,字不正腔难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把《我爱你中国》的行腔字“啊”唱成“讹”字,还有的学生把《故乡是北京》中的行腔字“情”唱成“奇”字。这种行腔完全失去行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依字收声。唱歌与唱京剧的收声有所不同,京剧收声按字头—字腹—字尾(归韵收声)。而唱歌不是这样,而是按音节读字,例如“情”字的收声应该收在“ing”韵母上,而不能收在“ng”音上。又如“光”字的收声应放在“ang”韵母上,同样不能收在“ng”音上。事实证明,收在“ing”或 “ang”上就显得收声的美感。如果收在“ng”音上那就是京剧唱法收声。
字的美感很值得研究,实践告诉我们,歌唱的美都来自于咬字和吐字美。字读得强弱、轻重、高底、长短、快慢、急缓、断连、曲直、抑扬、顿挫、松紧、疏密、精细等语言艺术充满了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