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的走向就和我们说话中的语气一样重要,有激励昂扬的对话,有柔软细微的诉说,但不管任何情绪的表达都会有一个积累和转换的过程,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的情绪表达。它们同样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旋律的走向。乐段和乐段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呼应和对比,并不都是进行性的。在音乐中任何旋律的重复包括音型的重复,都力求用不同的力度去演奏。例如:钢琴曲《牧童短笛》的第一乐章,非常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旋律,每个乐句都要有强弱层次对比,要起落有序。但不少的学生在演奏时不考虑旋律的走向,不注意强弱层次的变化,所以听起来是枯燥乏味,音色也缺少色彩。如果能让学生懂得旋律走向,在力度上有一定的对比,呼吸准确,就能很好地表现作曲家的心情。
我们在辅导学生弹奏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分析旋律的走向外,还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乐曲中所标明的每一个表情记号和音乐术语,像p、pp、ppp、f、ff、fff之间的力度区别,<与>渐强渐弱的幅度差异,以及中间的力度层次,都要提醒学生注意,认真掌握。老师在做演奏示范中要反复运用各种不同的音响对比,让学生审美鉴赏。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就能逐渐掌握运用。
四、要让学生在弹奏中找情节、想故事
著名钢琴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在《琴诀》中指出:乐在我心,情在我生。化情为乐,独籁冥听。心怀意象,始得乐魂。乐感的好坏,固然有天赋和才能的区别,但多半需要靠生活成长过程去补充营养,要多听、多看、多思,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年龄小、经历少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他们在练习乐曲中,自己找情节、想故事,老师做启发诱导。古典作品作曲家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也很遥远,我们不必让学生完全按照当时人物和时代背景去刻板地理解当时的作品,而可以按照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去学会想故事。例如我们在弹奏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把这首优美的乐曲献给关心自己成长的父母、老师,或帮助自己的同学、朋友,以这样的情节去体验演奏这首乐曲就会优美动听。在让学生弹奏练习曲时,也根据练习曲旋律提供的素材,可以让学生去充分地想象,例如;把一首欢快练习曲可以想象去参观美丽的公园或动物乐园的情节。把一首优美抒情的练习曲想象成某种自然景观和学生自己生活的场景。甚至在弹奏音阶练习时,可以提示学生体会弹奏音阶中的美。如:我们用放松整个胳膊和肩部产生的重量去弹奏每一个音,让学生体会均匀与安静的音阶美。我们用重量贯通到键上,手指触键动作快速而又放松富有弹性地弹奏,就能让学生体会清脆与饱满的音阶美。我们弹奏渐强时逐渐增强手指触键的力度,渐弱时在重量的基础上逐渐减少手指触键的力度,就能启发学生体会流畅与起伏的音阶美。我们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弹奏时都带着一种情节去练琴,首先自己就不会觉得枯燥,就有可能使兴趣变为乐趣,弹奏的钢琴声音也就不会苍白和干枯,就能使钢琴歌唱起来。
参考文献 :
[1]蒋雄达.提琴歌唱[J].北京:音乐周报,2003.7.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