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20世纪音乐与社会音乐生态环境(1)-音乐
来源:  作者:周春虎  点击:次  时间:2002-05-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三、自由分流的受(听)众环境
  
  音乐听众分流是描绘现实音乐画面的逻辑起点,新与旧的鸿沟随着这个世纪的进展变得越来越宽。毫无疑问,听众在20世纪以前也曾经遇到过所谓的困难音乐。但是在这个世纪的前几十年里,当作曲家创作没有调中心的音乐时,却受到了挑战。大多数听众难以接受,许多人公然表示抵制。阿诺得·勋伯格和他在维也纳的追随者们对他们的音乐会屡遭扰乱而感到不耐烦,成立了他们自己的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使他们完全脱离公众的查看。
  从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专业音乐在创作领域发生的“新音乐革命”不难发现,专业创作音乐生态与大众音乐生态分离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以现代严肃音乐及其听众为一方和以传统音乐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的前所未有的分歧,并非偶然,它是半个世纪以来音乐思想革命的结果,人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统一的、有着共同习俗的音乐世界里。作为人类分工的一个结果,专门化是一个必然的倾向,而专门化的一个特征,即是在任何一个独特的领域里,少数人的深入探索总是不可能简单地为大多数人所知晓,音乐也不会例外。任何专门话语的系统发展,都是为独特追求所驱使的,独特追求的合理性,则保证了独特话语的合理性。其实,对于现代主义的音乐创作而言,只要明确其所具有的“打破一切传统创作规范限制,探索一切可能的创新性的音响”的独特感性追求,就可以为独特的成果找到充足的理由。作为尊重这些音乐创作的成果是一回事,而要求所有人都喜欢这些音乐作品则又是另一回事。人类音乐爱好的差异性,正是在这种不同的感性追求中出现。现代作曲家与公众音乐审美兴趣的差异也因其在音乐中的不同感性追求而迥然异趣。[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听众变得不那么对抗,早期那样的激怒最终冷却了下来,因为新的声音开始得到接受。这是因为音乐艺术追求个性,是从“共性创作”完全转向“个性创作”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只是在20世纪以更加极端和剧烈的方式表现罢了。也正是由此产生了专家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裂变,或者说作曲家与听众的分离。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代表作曲家,以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和技术语言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音乐在20世纪以后所经历的观念创新和语言更迭,其程度之烈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每种音乐流派都有自己的追随者和听众群。作为吉尼斯户外音乐会观众纪录保持者: 1998年9月6日,为纪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举办的让雅尔专场音乐会,观众人数达350万。在这次音乐会上, 让雅尔除了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视频和激光设备外,还邀请到“联盟”号宇宙空间站的两名宇航员通过卫星与现场视频对接,一时间震动全球,在世界音乐会史上开辟首创。
  随着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各种传媒科学技术对音乐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使人们接受、欣赏音乐渠道呈多元化,方式更加层出不穷,音乐呈现出多种艺术、多种媒体信息综合化的情形,“听众”作为人类音乐生活中极为重要,同时也是音乐生活中占据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其“听众”称谓的单一概念进而转换为“受众”的全方位接受音乐信息概念,“音乐受众”的音乐审美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多层面、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接收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被动接受同时又体现主体能动性的辩证过程。从被动接受音乐信息转向了主动参与和自由选择音乐信息,甚而可以左右音乐潮流的趋向,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也因争取听众而竞争激烈,五花八门的音乐载体轮番角逐登场,抢占音乐市场。通过各种音乐传播媒体,听众听到了向他们扑来的音乐,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听众,或者说拥有如此大量的音乐风格可以选择。
  
  四、结语
  
  20世纪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其跨文化互动的深度和强度是史无前例的,20世纪已经落幕,这股潮流却还在继续加速。还有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因素在塑造着未来几代人的音乐生活,那就是围绕着计算机发展建立起来的、日新月异的技术系统。新的计算机技术将会带来新一轮音乐变革,变革会带来多种可能的结果,预测音乐的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但理解世界历史上最近的一个阶段音乐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却是理解未来音乐将发生什么的最好依据。
  
  参考文献 :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2002.P67-71
  [2]杨燕迪.音乐的“现代性”转型[J].音乐艺术2006.1 P57
  [3]何珊.现代科技革命与音乐生活[J].黄河之声2005.3 P9-10
  [4]韩钟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P184
  [5]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领域[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P290
  [6]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领域[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P288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