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听觉上的区别,这是由于用共鸣腔部位多少的不同以及咬字部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民族唱法基本上是以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为主。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统一,充分运用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的整体共鸣,以获得声音强弱的最大程度的变化和穿透力。中国汉语比西欧各国的语言复杂得多,而发声和语言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传统唱法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甚至说“千斤白、四两唱”。民族唱法的咬字特别强调“嘴皮子劲”。字头比美声唱法咬得紧些、夸张些,“横”的感觉多些。在所接触的美声唱法中,笔者还未发现哪个流派有如此强调语言的,倒是有“只有到了年老力竭时,才借助于咬字,借助于辅音的力量来发音”的说法。由此可见语言的差别及咬字、吐字、语言在演唱上强调程度的不同,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原则区别。过去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唱美声的,外国作品唱得很好,一旦唱中国作品就咬字不清楚,“味儿”也变了;唱民歌的,过去追求明亮的音色,忽略了通畅、柔和。然而近几年来,从声乐比赛和音乐会上,我们看到了这两种方法的交融。学民歌的,向美声学习严谨、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美声的,学习民族传统的咬字方法,尤其学习民族说唱艺术。实践证明,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运用于民族唱法后,歌唱者的声音效果、艺术效果都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唱法,充分注意了人声美学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及声音色彩的发挥。这种唱法比原来的唱法音域宽,音色柔和,讲究深呼吸,咬字吐字清晰亲切,声音圆润明亮,有通畅的全腔体感,富于立体效果,声音可塑性强,表现力强,具有现代审美标准。
当前,我们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先了解并研究民族声乐文化的过去及优秀成果,并将精华继承下来;同时也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促使中国民族声乐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因为任何先进的文化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
注释:
①马腊费迪著 《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109页。
②王福增著《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第91页。
③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年,第69页。
④沈湘著《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