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20世纪早期哈尔滨音乐活动的俄文资料考究(1)-音乐
来源:  作者:胡雪丽  点击:次  时间:2002-05-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第三是各国建立的研究协会和俄文资料的收藏。我们应当注意到20世纪早期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俄侨中有许多的犹太籍音乐家。据史料记载,犹太人在20—40年代曾经有两万多人居住在哈尔滨。如希费尔布拉特、特拉赫金伯尔格、格尔施戈琳娜、隆斯特列姆、戈尔德施京等俄侨音乐家都是犹太人。现在在哈尔滨有一个犹太研究中心、一个音乐博物馆,在美国有一个伯克利犹太人博物馆。据美国著名的俄中、日中、俄日关系专家彼得·伯尔顿介绍,在澳大利亚、以色列都有“曾经在中国居住过的犹太人协会”。这位在哈尔滨生活了13年的小提琴演奏家曾在1998年6月以旅游者的身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另外,在俄罗斯,1995年12月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罗斯境外图书馆”,其任务就是收藏在世界各国的俄侨出版物和手稿。
  在我国有关哈尔滨俄文历史资料的保存及收藏情况,俄侨文学专家刁绍华先生的《哈尔滨俄侨报刊简史》中介绍:哈尔滨俄侨出版的图书和报刊在历史上曾经数次遭到浩劫。1922年以前,哈尔滨并无收藏地方出版物的部门,报纸的档案材料保存很少。1945年,当时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之后,焚烧了敌伪时期俄侨事务局图书馆的藏书。同时把哈尔滨博物馆(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日伪后期的俄文报刊运往苏联(现存我国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因此,俄侨报刊到解放前就已不完整了。尤其是1917年以前和40年代前半期的更是残缺不全。笔者曾对我国北京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俄文资料的查阅,我国的收藏部门对于接受的主要报刊保管得基本上是完好无损。但是对于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为了避免损坏,大部分馆藏不允许查阅,正是现在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了解到音乐文化历史研究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全世界音乐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才可实现的。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将这些有益于研究这一民族、国家、地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激活”,而不应一味地“保存”使他们真正成为“沉睡的历史文物”。现在是21世纪,是科技时代,是否应该在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将这些年代久远的档案、报刊、著作在还没有完全破损之前,及时地采取措施,利用微缩等方式将其很好地保存起来,笔者想这也是所有“哈尔滨人”的责任。同时笔者也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哈尔滨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20世纪早期哈尔滨音乐文化活动历史印证的俄文资料的保存应力求科学化,全世界的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哈尔滨地方音乐史学的课题研究更为深入。这正如学者所说的那样:每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而超越边界、超越时空的人类文化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参考文献:
  [1]刁绍华著《哈尔滨俄侨报刊简史》黑龙江日报 1999年10月—12月连载
  [2]刘欣欣、刘学清著《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
  [3]石方、高凌、刘爽著《哈尔滨俄侨史》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 1998年
  [4]凌瑞兰著《东北现代音乐史》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年
  [5]汪之成著《上海俄侨史》 三联书店 1993年
  [6]李兴耕著《风雨浮萍》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
  [7]郁正民、胡雪丽编著《哈尔滨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8](俄)(《霞光报》) 日报 哈尔滨1920年创刊
  [9](俄)(《边界》) 周刊 哈尔滨1926—1930年 1932年 No.27—52 1940年No.1—13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