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从技术美和艺术美的双重角度解读声乐作品(1)-音乐
来源:  作者:刘群霞  点击:次  时间:2002-04-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摘要:声乐作品的赏析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认识和审美活动。它需要在运用直觉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歌曲的名称、创作背景、旋律、歌词等进行理性的分析、鉴别,以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声乐作品、正确体验声乐艺术魅力的目的。
  关 键 词:声乐 声乐作品 赏析
  
  音乐是美的。一部好的声乐作品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还可以使其灵魂高尚、行为优美。它何以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认真、准确地赏析。声乐作品的赏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音乐印象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认识和审美活动,需要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含辨别、评论的成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赏析一部声乐作品呢?
  
  一、直觉感知
  
  当初次接触一部声乐作品时,通过听觉,我们马上会产生一种直觉的感知,觉得旋律和谐、优美、动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朦胧的音乐形象,并进而产生或宁静、轻松,或紧凑、激昂,或甜蜜、优美的情绪感情。如,当我们听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好》时,立刻会被这种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心中油然而生喜悦、欢快、振奋之情;听到《江河水》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会马上将我们带入一片幽怨、悲哀与愤慨之中;听歌剧《白毛女》选曲《恨似高山仇似海》,那满蓄的悲慨与仇恨,会深深震撼每个人的心灵。但是,这种感知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带有随意性的,因它仅仅是一种由听觉而导致的直接心理感受。在这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审美欣赏的高度,去了解、欣赏音乐作品,这种理智的欣赏包括分析歌曲的歌名、创作背景、歌曲旋律、歌词等方面。
  
  二、分析歌名
  
  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题目是根据歌曲的主要表现内容来命名的,歌名是对歌曲内容的集中体现和精辟概括。因而,通过歌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的大体内容。当我们看到《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歌名时,便能很快地得知这些歌曲是歌唱祖国的,一看就令人振奋,并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看到《赶牲口》《推船号子》《打酸枣》等歌名,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场面便呈现在面前;而《沂蒙山好风光》《无锡景》《人人都说山西好》,则会激起我们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想象。同样,也有一些一看便可知是低级趣味或反映不健康情趣的歌曲,对此我们一定要用高尚的审美观进行正确地引导,保持理智的鉴赏眼光,坚决抵制不健康歌曲。
  
  三、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指词曲作者的情绪情感、写作动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一首歌曲,必定融进了词曲作者短则某一刻、某一时间,长则多年甚至一生情感的积蓄,歌曲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愿。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期间的境况来把握。舒伯特(1797—1828)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一生都挣扎在贫困和疾病之中,因而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在梅特涅时期苦闷、压抑的心情及渴望自由的愿望,如声乐套曲《冬日旅行》、歌曲《魔王》等。另外,分析歌曲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对于鉴别歌曲的好坏,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作于1938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联系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仿佛还看到了无数的革命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拿起武器,满怀爱国的热情和抗日必胜的信念,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地“到敌人后方去”,为“把鬼子赶出境”和敌人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