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以后,由于城市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欧洲社会发生了一场代表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利益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文化为目的的新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代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自然影响到了音乐领域,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宗教复调音乐也受到世俗艺术和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影响而产生许多变革。中世纪的单乐章弥撒曲,逐渐发展为 5乐章套曲结构的正规弥撒,各乐章贯穿着取自格里高利圣咏的“固定歌调”,有的还取自世俗歌曲。到16世纪,固定歌调的运用渐少,单调的“固定节奏”和其他中世纪经文歌的结构模式逐渐被废弃,新的经文歌更重视高声部旋律的生动和节奏的流动性,它本身不再被宗教礼仪所束缚。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为反对教皇的独断统治,德国的马丁·路德自1517年起倡导宗教改革,他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还提出了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马丁·路德作为宗教改革的领袖,深信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他把音乐的改革当作了宗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组织起周围的音乐家们编写新教圣咏(即众赞歌)。新教的众赞歌着眼于民间流行的曲调,不管它们是世俗歌曲也好,或自古以来的赞美诗的曲调,或是新创作的,甚至也取材于格里高利圣咏,只要是简明易解、脍炙人口的都可以用来编制新教圣咏。除德国外,法国也在加尔文的倡导下致力于宗教改革,并废除了拉丁文的宗教歌曲,给圣咏配上世俗曲调,诗篇被译成法文,从而形成了流传于法国、尼德兰和瑞士等国家的新教圣咏。针对世俗音乐大量渗入教仪音乐的情况,罗马教会在特伦托会议(1545—1563年,一次长达18年的重申天主教教义反对宗教改革的会议)后期专门审议了教会音乐,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音乐问题,认为宗教音乐日益世俗化,内容有悖于宗教信仰,以及声部众多而掩盖了歌词的清晰,并做出了相应的决议,如取材必须来自圣歌,禁止使用一切世俗曲调。
基督教音乐功利性与娱乐性的冲突贯穿了基督教音乐发展的始终,也正是这种冲突,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音乐的发展。从纯粹的单音音乐格里高利素歌演变为复调音乐经文歌,从尚颂到弥撒曲,从对乐器的禁入到大量采用管弦伴奏乐器,无不打上这种冲突的烙印。特别是特伦托会议之后,教会的音乐家们一方面从世俗音乐中吸取养分,针对特伦托会议对复调音乐的质疑而创造了主调音乐这一新的音乐形式;另一方面,教会的音乐家们开始充分利用音乐的娱乐性来为宗教礼仪服务,16世纪后期产生的重要的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就是教会作为吸引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重要手段而最早在教堂演出的。基督教音乐在这种功利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中与世俗音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凤岐《世界音乐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马世力《世界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1981年版。
[5]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7]《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8]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9]卓新平《圣经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