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马承钧:愈近年关情更浓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那么,春节就堪称华夏儿女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绵延不绝的感情链。春节是永恒的无可替代的,一如炎黄永不衰、江河万古流……

     

      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留恋童年春节

     

      孩提时代,笔者对过年是非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烂熟于心。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起春节的倒计时来。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心头直如有几匹小鹿在不停叩击,让人彻夜难眠。待到除夕夜妈妈帮我们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一新地跟随爸爸去拜年,一路尽情观赏舞龙耍狮抛绣球等街头表演,至中午全家人围绕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平时不许我们饮酒,这一天破例了),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至今幼时在宁波过春节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奇怪的是,上了高中、长大成人后,这种“春节情结”渐渐淡漠了,有几年甚至觉得春节可有可无,见人们为过年而忙碌还觉得有点可笑。这种况味大约支配我十几年光景。不知怎的人到中年后,对春节的热情又地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这种“春节情结”竟愈演愈烈了。我将这一感受告知朋友,岂料他们也有同感:春节在众人心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崇高位置!

     

      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春节作为中国第一大节,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巨擘名士抑或贩夫走卒,国人哪个没有一份沉甸甸热呼呼牵肠挂肚梦萦魂牵的春节情结?哪怕浪迹天涯,春节回家也是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断不可少的。连《白毛女》里外出躲债的杨白劳大年三十也要潜回家中,买两斤白面包饺子、捎根红头绳给闺女过大年。过年,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未来的深沉而热烈的祈望与祝福,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充满民族精神与情感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生命中了!

     

      洋节与春节的对决

     

      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袁世凯当政时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下令废除春节,一时民心浮动举国哗然。区区一纸文告岂能削得去数千年文化积淀铸成的人文图腾?结果最高号令变成笑柄,人民照样放鞭炮过大年,83天的短命皇帝却落个千古骂名!十年“文革”时曾大力推行“过革命化春节”,祭灶、守岁、拜年等均在“铲除”之列,腊八粥、贴春联、压岁钱、闹花灯也成为“黑四旧”被打入另册,但民众却嗤之以鼻默默反抗……结果,高喊“革命”的“四人帮”垮台了,人民又迎来一个欢天喜地爆竹飞舞的春节!

     

      春节也不是任何“洋节”能够替换的,近年来有民俗专家针对一些青年钟情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一些商家不惜手段大张旗鼓为“洋节”推波助澜的趋势,忧心忡忡地呼吁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却很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你只需悄悄关注一下千千万万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归心似箭回乡过年的人潮,看看这道地球上最特别最壮观最火爆的风景,以及两岸春节包机的持续登场,就明白世界上没有任何节日能够与春节较量,一时垂青“洋节”的人们终究会重返春节的殿堂!

     

      春节不仅不会被洋节替换和兼并,倒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节日呢!君不闻,每年春节有多少“老外”涌入中国亲历“过年”的乐趣?海外唐人街宫灯高悬龙狮齐舞的“闹春”盛景,又令多少“洋人”为之陶醉?一些国家鉴于中国春节的巨大影响,纷纷宣布春节为法定假日,其元首政要也纷纷出席华埠春节庆典,与华人华侨同贺新春,连设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也连年举行盛大文艺晚会,与中国人一道守岁、团圆、祈福、拜年,春节成为中华民族一个亮丽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了!

     

      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的场面令人动容。近年来中央更加注重执政为民和民生问题,老百姓的冷暖温饱牵动着高层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胡总书记、温总理的脚步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他们风尘仆仆深入基层,走村寨、下厂矿、进小区,与群众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看节目,“与民同乐”中了解民情民意,成为节日里人们喜闻乐见的头条新闻,也使春节更富情意、更具光彩。

     

      “不归族”为生活弃团圆

     

      每年春节,都市中却有一些人不回家。因公务在身(如军人、警察、空姐、演员、环卫工人)或工程紧迫(如奥运场馆建设者、公共设施服务者)而忠于职守不能回家者固然令人敬佩,那些自愿留守城市的“不归族”,更值得我们关注了。

     

      “不归族”各有苦衷:或因车票难买、离家遥远、囊中羞涩,或因工作压力、亲友的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及逆反心理等等。不少年轻人迫于职场压力,想利用春节长假多创“业绩”而放弃回家,只通过电话、信件、留言等方式与家人“团圆”。我有一位亲戚,大学毕业后远赴千里外的珠海谋生,已谈好对象,正在拚命挣钱按揭购房,春节回家花销不菲,只好忍痛当了“不归族”。高学历者如此,那些胼手胝足低收入的“打工仔”可想而知了。我认识一位杂志主编,老家在陕西,亲戚众多,对那些年年走不完的亲戚、串不完的门、送不完的“红包”等人情账烦不胜烦,也违心地加入“不归族”行列。他自然为扔下老人独守乡间于心不忍,只好多寄去些钱去弥补孝道和亲情了。

     

      也有些“不归族”是幸运和令人羡慕的:他们不回家,却请亲人来与自己团聚。据悉在深圳、广州、上海、青岛、大连等地打拚且事业有成的白领们,将老人接来过年已成时尚,各大宾馆、酒楼喜气洋洋的年夜饭,买单者有不少就属此类“不归族”,在异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另有一番情致!放眼各式各样春节“不归族”,社会各界应多些理解、关爱和帮助,一些地方为“不归族”举办年夜饭和联欢会,不失为值得推广的一种善举──毕竟,春节在炎黄子孙心中是神圣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