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往往体现了一国的民族精神。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从国花入手,探讨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性格。在民国时期,中国人习惯将梅花视为国花。新中国成立后,国花至今未定。 各国国花各有特色 各国国花中,希腊的橄榄很有名,法国鸢尾花很可爱,埃及的睡莲很有古国之风,墨西哥的仙人掌(墨西哥官方定的国花为大丽花,仙人掌为民间约定俗成的国花)惹人喜欢。印度的罂粟花(其实,印度的国花是荷花)被当成鸦片的原料,就让人感到有点危险。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这并没有被法律规定,但谁都没有异议。菊花作为皇室的纹章花,级别更不同。 中国处逆境,所以选梅花 中国的国花,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为梅花(1929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将梅花审定为国花)。 那是有原因的。以前中国认可的国花是牡丹。陶渊明爱菊,周茂叔(即周敦颐,著有《爱莲说》)爱莲,但最受人喜爱的还是牡丹。 但是,牡丹太华丽了,跟当时中国革命状况不相符,所以改成梅花。中国制定国花的法令是在“九一八”前,即昭和四年(1929)。 “梅与莺”被用来形容搭配得好,这是日本独特的说法。中国没有这样的俗语,诗歌中也很少有这样搭配的例子,没有把它们当成一对。 倒是“梅与雪”成为一对。 升格为国花的梅花的优点,在于凌寒绽放。 推翻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迈向现代国家建设的国家的国花,只有与雪相伴的梅花才适合。 牡丹在唐代盛极一时 那么,失去国花地位的牡丹呢? 在日本,说到赏花一定是赏樱花。过去,在中国说到赏花,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象一般都是牡丹。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曾如此吟咏唐朝长安的赏花。 唐朝时,如果是牡丹的珍奇品种,寺院等都投入大片土地和人手来栽培牡丹,然后卖出,很能赚钱。 还有叫做“斗花”的活动,即人们头插引以为豪的花,去京城大路上游行。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牡丹名胜地,一到赏花时节,拥挤异常,很多人涌往开花较迟的太真院惜春。 牡丹有一种惑乱人心的魅力。据说长安牡丹在 正如白居易感叹的,唐代的牡丹狂,只能说是颓废了。正处于革命的中国,不用牡丹做国花,也可以理解。 两种国花象征中国人性格 梅花暗自开放,默默吐露芬芳。比起牡丹的华丽,显得更有内涵。 另外,梅花的果实可以食用,从实用面来说,肯定让中国国民更有亲近感。《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国民都耳熟能详。 但是,在中国人的性格中,除了梅的特质,似乎也有牡丹的特征。 在紧张的生活中,梅的特征表露在外。但到节日之际,人们高兴起来,身上所隐藏的牡丹特征就表现出来了。 这两种国花象征着中国人性格的复杂,这不是说中国人有双重性格,而是说他们有深度。 从某一点上来说,以樱花为国花的日本人的性格,跟樱花一样,说得好听是勇敢果断,说得不好听就是容易放弃,容易忘却,缺乏耐力。 尽管如此,两国人相通的是爱花之心和爱花的方式,这可以作为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础。 来源:青年参考 (摘自《日本人与中国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