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平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调结构”关键在自主创新 经济危机就像一个人生了病,生病要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健康发展。现在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失业、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倒闭等问题,不能个别地看待,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保增长、调结构”的关键就在自主创新。 这次国际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非常珍贵也非常必要的“回头看”的机会,回头看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和人才。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非常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缺乏有创新能力和做事能力的学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加快完善以学、研、产完整链条为基础的自主创新体系,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学、研、产战略联盟。 (本报记者 肖一整理) 程天权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加大就业的“应需培训” 我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一方面社会大量需要家政、育婴、护工人员(仅北京市就急需上万人);另一方面,大量待业人员难以就业。出现这种供需断裂的情况是因为缺了一个培训、管理、制度环节,缺少了适应需求的就业培训。要补上这个断裂环节,除了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四方都做出努力外,社会力量的介入也有极大作为空间。 加强适销对路的劳动资源培训是一个值得投入、有利于改善和开辟就业环境的大事业,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应该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并列为国家拉动经济的战略方针。因此,我建议举各方力量加大就业应需培训,以增加适需劳动力供给。 (本报记者 肖国忠整理) 席强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民族音乐添彩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民族器乐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和艺术家共同创造出来的、拥有千年历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在思想、审美与艺术表达方式上的情感体现。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尤其是管弦乐艺术,倡导继承、保护发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赞赏与认同。 目前,海外对中国民乐的热情高涨,由过去的“玩赏型”变成了“狂热型”,知音遍及亚、欧、美。我建议国家加大对民族器乐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加民族器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所占的比重,让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作用、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 李蕾整理) 李成贵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 城镇化步伐还需加快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在显著进步同时也遇到两个深层问题:一,小农经营的格局没有多大改变,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有所下降。“小规模,大群体”的小农经济很难规避市场风险,也给疫病防治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挑战。二,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长期流动,没有真正城市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对此,国家应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区位较好的地区,通过政府支持、资源赋权、资本下乡、农民进城,实现城乡要素的良性互动和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在区位较差的地区,考虑放开县城和小城镇户籍,鼓励和支持农民购房,登记为城镇户口。 (本报记者 肖国忠整理) 邬贺铨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激励网络宽带走进新农村 不久之前,美国公布了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一项,是投入72亿美元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并特别针对偏远地区。 中国要想更好地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农村宽带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早在2005年,党中央就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因为宽带帮助农民打开视野、科学致富的效果不亚于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农村宽带建设收回投资速度慢,运营商信心不足,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给予支持。现在实行家电下乡,农民购买家电政府补贴13%,网络下乡是否可以参照执行?如果在补贴、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宽带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本报记者王斯敏整理) 王东林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 从经费入手制止学术泡沫 国际科研观察组织在2009年1月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科研经费达到101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们的许多科研课题尤其是开发性课题在拿到科研经费后,没有实现任何成果转化,只以一个课题报告作为交待,这既不负责任,更造成巨大的浪费,还为学术泡沫泛滥提供了温床。我建议从经费划拨入手进行改革,将课题拨款改为先期拨付一定的启动费用,余额采取低息贷款方式,由课题负责人承担贷款责任,在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后,由其产生的效益和奖励性补偿来归还贷款。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制止学术泡沫,还能有效整治行政力量干扰科研经费拨付的行为。 (本报记者 王庆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