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前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奋笔疾书、一笔一划签了3个小时,共签售1100本。这也是今年以来最火的一次图书签售。 现场 即兴为准妈妈创作诗句 签售现场,许多孩子排着长队等待签售成为一景。等待签售的队伍中,一位身怀六甲的准妈妈格外显眼,原来她竟然是代未出世的孩子要签名的,钱文忠又是惊又是喜,即兴为她创作了诗句 “宝儿名未具,慈母心早在”。钱文忠说:“对于读者的要求,我都会满足他们。” 而对钱文忠来说,最让他感动的还是那群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他们朗诵《三字经》,没有一个人发音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字的发音符合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当我给他们签名的时候,他们说‘谢谢’,发音都不一样。”他说,他非常震撼,也非常尊敬这群孩子,甚至想为他们切切实实做点什么。 说《三字经》 一字不用删一字不用改 除了签售外,讨论《三字经》的相关话题也是读者看重的,签售开始前,钱文忠和读者进行了精彩互动。 一位女学生问:“你是几岁开始读《三字经》的?”钱文忠回答说:“其实,我小时候正赶上‘文革’,不可能公开读《三字经》,只是跟着长辈们随意地学了一些。不像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得到高度的重视和肯定。”他认为,解读《三字经》的过程也是他重新接受启蒙的过程。 又有读者问了:“如何看待《三字经》的现实意义?”钱文忠立即作答,他反对太在意现实意义。“就像你发现一个青铜鼎,它的现实意义不在于用它来熬粥炖肉,何况《三字经》不是一个器皿。”中国人不管识字与否,基本上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在钱文忠看来,《三字经》已经成为一股流淌在中华民族心灵中的血脉,之所以重新解读,是把其中的养分分析出来,为关心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尝试,这不是对大家的教育或讲课,而是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钱文忠认为,《三字经》就是放在今天,一个字也不用删,不用改。“《三字经》基本上传达的是非常稳妥的,非常健康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儒家传统中最值得诟病的,比如专制、男尊女卑等,在《三字经》里都没有。而且它一直流传到现在,就证明没有什么能替代它,不然它早灭了。” 谈国学热 要想落地先得抓启蒙 签售结束后,钱文忠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谈得最多的还是如今的这股国学热。 但是,国学到底是什么?许多人都稀里糊涂。钱文忠认为,国学有狭义、中等范围的意义,还有广义的概念。标准的国学是指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比如《十三经》,是以考据为主要手段的一个文史哲学,这是最狭义的国学。中等范围的国学则包括史学、哲学、宗教学,还有一些道家的学说,等等。“现在国学热当中所讲的国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致是中国传统文化都在国学的范畴里。” 尽管国学热在升温,但在钱文忠看来,国学并没有扎扎实实扎下根来,还是悬在半空中的虚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担忧的现象。现在动不动就是国学大师,动不动就说是国学专著,这不是很吓人吗?连季羡林都说自己不是大师,何况我们呢。”他认为,目前最要紧的是要让国学“落地”。“要想落地,第一,国学要有相当的普及程度,这就是《百家讲坛》、一些出版社努力在做的工作。第二要将国学化为实践,把传统文化普及开了,弘扬开了,自然会化为实践。” 钱文忠说:“现在很多人以为只要办一两个国学班,出现几个国学大师带领着我们,国学和传统文化就繁荣了。其实,我们现在每个人的国学知识都还需要启蒙。”他认为,《三字经》是国学最基本的,讲《三字经》是让大家接触这些最传统、最基本的观念,甚至是一些不认字的中国人也应该知道的传统观念,这等于是把普及传统文化放在最低、最基础的层面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大家一样,也是学习者,而不是启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