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然而,近期上海个别学者在社科研究中出现学术浮躁和学术失范行为,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同志。
问:近期上海个别学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中被发现存在抄袭剽窃行为,严重损害了上海学者的形象,腐蚀了学术研究的氛围,情况如何?
答:是的。经举报、核实,上海已发现数起作为课题中期成果公开发表的论文存在抄袭剽窃行为。有的是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作出撤项通报处理;有的是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已被我办作出撤项通报处理。为了弘扬优良学风、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护短,决不手软。
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是反映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学者高度重视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学术责任心,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以2008年为例,上海学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达137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8.63%,已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各省区市首位。2008年,上海有49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结项证书,其中优秀6项、良好31项、合格12项。总体上看,上海学者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拿出了不少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的成果,这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体现,也是上海学术界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的佐证,必须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个别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的出现,损害学术声誉,浪费学术资源,腐蚀学术氛围,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由其蔓延。
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表着国家级研究水平,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代表着市级研究水平,出现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其危害和影响如何评判?
答:学术是天下之公器,不仅代表学者个人的观点,而且维系着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关系着一个民族基本价值观的传承和维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作为国家和省区市一级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出现不端行为,危害更大,影响更广,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良学风的滋生蔓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一会干扰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学术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依靠一代代学者艰辛的创造。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是对健康学术生态的严重破坏。二会有损学者的声誉和名望。中国传统文化给学者的定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倘若学风不严谨,态度不端正,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必将名誉扫地,有损学者形象。三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培养。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学风不正的老师,如何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如何能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呢?只有学术造诣很高,学术品行端正的人,才能担当人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的未来也才有希望。四会危及国家、民族的命运。不良学风不但会腐蚀学术氛围、破坏学术规则,损害学者的人格和良心,而且会向其他领域蔓延,加深社会诚信危机,致使“造假”现象难禁。因此,不良学风带来的危害,甚为严重,要及时敲响警钟。
问:广大学者对抄袭剽窃行为深恶痛绝,对不良学术风气也时有警惕。通常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良学术风气主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时有出现?
答:对不良学术风气的归纳和表述,我们认为主要有六类:第一类抄袭剽窃,如摘抄他人著述而不加以注明,或是直接抄袭他人论著,剽窃他人观点等;第二类伪造篡改,如编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数据资料,或是伪造、涂改相关专家的推荐信、鉴定评阅意见等;第三类不当署名,如在别人撰写的论文前挂名,或是请他人代笔捉刀而冠以自己的署名等;第四类伪造学术经历,如提供虚假学历证明,或是不如实报告学术经历、学术成果等;第五类滥用学术信誉,如利用专家身份、职称、头衔,发表或推荐发表劣质文章,或是随意鉴定评阅意见等;第六类学术权钱交易,如花钱买职称、买学历、买论文、买版面等。
上述不良学术风气时有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学者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会受到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研究自身来看,着重于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者出现学术道德滑坡,为了追名逐利,学术研究浮躁;为了评职称、当博导、争基地,急于发论文,出成果,缺乏“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毅力和定力。如此就会出现学术道德缺失,在不良学术风气面前败下阵来。二是现行的学术考评制度有待完善,在“数量与质量”、“指标与内涵”、“近期与远期”、“原则与灵活”等关系上把握不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者的浮躁心态。但是从不良学术风气的本质来看,是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突破了学者应恪守的道德底线。
问:弘扬优良学风对于消除学术腐败,纯洁学术风气十分重要,针对个别学者的不良学术风气,我们应该如何强化管理?
答:优良学风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不良学风的抵制更要常抓不懈。上海学术界要彻底摈除不良学术风气,需要整个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揭露之,批评之,摈弃之。从上海现实状况出发,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抵制、摈除不良学术风气的关键在于学者,每一个社科工作者都必须严于律己,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坚持学术操守,维护学术尊严,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诚信的学者。第二,强化学术管理机制。我们知道,各社科研究机构和单位都已针对不良学术风气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起到了监督、核查、惩罚的作用。当前要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科学、全面、完整的学术考评机制,为推进社科创新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第三,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都对抄袭剽窃行为的处理作出明文规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7年下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立项工作的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凡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一律撤项,并通报批评”。今天要重申,这条高压线对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学者都不可触碰。同时,每个项目和课题承担者在申请书的首页都签字承诺:“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全国(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这是学术诚信“承诺书”,理应兑现。当然,对不良学术风气的揭露、批评和惩处,出发点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最近,我办将下发《关于加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着重于上述三方面内容。希望本市各社科教学研究单位能以典型案例为戒,举一反三,开展整顿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专项教育,加大力度,取得实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