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 这篇不足300字的博文在短短两天内阅读量高达25万人次,3000余网友留言评论,并迅速被儒教复兴论坛、中国孔子网等网站转载,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正确与否的旧话题,再次被捧到世人眼前。白话文运动及简化汉字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国学是否等于繁体字等一系列由此引发的讨论,一时间铺天盖地。支持者和反对者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今天人民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做客解读汉字进入简化字时代。首先,非常感谢苏老师的到来。 苏培成:谢谢,各位网友好,我很高兴有机会到这里和网友进行学术交流。 嘉宾简介 苏培成:1935年出生,天津市人。196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现代汉字的教学和研究。还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中国文字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汉语大字典》(修订本)专家审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出版的著作有:《现代汉字学纲要》、《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探索》、《关注社会语文生活》、《标点符号实用手册》、《现代汉语辨析字典》、《新华多功能字典》(与曹先擢共同主编)等。 主持人:今天主要是想和苏老师谈一谈简化字的问题。首先,想问您,您觉得在简化字已经使用50年之后,为何出现了简体字和繁体字之争? 苏培成:新中国推行汉字简化,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改革。因为在这之前,我们是以繁体字作为标准字或者叫规范字。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之后,我们把长期在民间流传的简化字提升了地位,它成为我们现在的规范字、标准字。语文改革其实是很深刻的,影响到千百万民众的语文生活,语文生活历代传下来,它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语文改革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从推行简化字以来到今天,对于简化字,大家的看法是不完全一致的。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的报告会上就讲到了推行简化字引起的社会反应。周总理说,我们推行简化字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他举了小学生、劳动模范等很多代表性的人物,他说,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肯定下来。 一种改革有争论一点也不奇怪。回想五四以来,我们的语文改革,包括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等等,甚至于连推行新式标点符号都曾遇到强烈地反对。所以,有争论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看发展的趋势。看这个事物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的研究人员也好,我们的广大民众也好,观察社会现象的时候,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认清这个事物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往哪个方向走是对的,往哪个方向走是错的,我们要支持前进的方向,推动事物向前的方向发展,这样社会就有进步。就语文来说,我们语文才有进步。 我刚才提到,五四时期推行新式标点符号,我想各位网友可能了解,我们传统的书面语基本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五四运动前后,受西方语文的影响,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标点,结合我们汉语文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标点。当时有些人反对得特别厉害。鲁迅先生后来就讲,你想五四那个时期,新式标点推行的时候,有人恨得好象食肉噙皮式的反对,咱们今天写文章使用标点,大概没有什么人反对了,这是一个小例子。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深入到中国的方方面面,所以,汉字的任何改革都会引起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人们的不同意见,然后产生争论。我刚才说了,争论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要引导这个争论。怎么叫引导呢?就是要分清是非,什么叫非,就看这个事物发展的方向。我认为汉字简化是一百多年来进步的文化人、语文工作者指出的汉字前进的方向。 从20世纪初就有先进的文化人呼吁汉字要进行简化,呼吁把民间长期使用的俗体字确认为我们规范的简化字,在一个时期形成了很强大的文化舆论。就是因为传统的汉字有一些确实是笔画非常复杂,难学、难用,特别是小孩子、文盲开始学习的时候。 我举个例子,过去小学一年级用的语文课本,解放前,第一课就三个字“开学了”,“开学”两个字用繁体是27画,特别是这个“学”字,让刚上学的小孩子,在一个很小的格里把这么复杂的字写进去是很困难的。而今天的简化字的“开学”只有12画,由27画变为12画,当然就方便了学习和应用。 从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有要求汉字简化的呼声。到了1935年有一件事情,我愿意说一说。当时是国民党掌握着中华民国政府,那一年的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一个文件,叫做“第一批简体字表”,这个简体字表里面收了324个简体字,当时政府发表文告要推行这324个字,而且有明确的要求。现在是1935年8月,我公布一年之后,到1936年8月,暑假之后开学,中小学语文教材都要用这324个简体字,你不用,我就不准你出版。这个决心很大,这个事情公布以后,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可是有些带有保守思想倾向的人强烈反对。代表性的人物,国民党有一个元老叫戴季陶,他就为这个事找到蒋介石,为汉字“请命”,要求国民政府收回成命。传说这个戴季陶为了要求蒋介石收回简体字还给蒋介石下了一跪。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军阀,比如当时湖南的军阀叫何建,他通电中央政府要求收回成命,这就是斗争。因为国民党这个政权本身对于汉字简化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只是迫于形势,他想这样做。既然首先高层的反对,所以就退回去了。到了1936年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又发表一个文告,说我们1935年公布的简化字暂缓推行。这一缓就缓到了今天。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语文改革要有阻力,会受到阻力。可是我们也看到,这个阻力是不是能阻碍我们改革的前进呢?我刚才说,1935年国民党推行简化字,没有成功。好象简化字失败了?不要悲观。你想,1935、1945年、1955年,只过了20年,到1956年中央政府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515个简化字取得了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推行简化字会遇到阻力,但是阻力因为违背了汉字本身演变的规律,所以最后不能成功,我觉得通过历史的分析,能不能坚定我们推进语文改革的这个信心。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说的,标点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其实我们用简化字已经用了50多年。您觉得简化字是否是历史的倒退,国人应该使用繁体字吗? 苏培成:我认为汉字简化是历史的前进,不是倒退。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汉字要从殷商时期甲骨文算起,到现在3700年。3000多年汉字的演变,大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不是由简到繁,语言学家已经做了很深入的分析。当然社会有人说,汉字就是由简到繁,这是个人的认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大家从历史来看,从甲骨文到金文,然后再到大小篆,总的趋势是简化。如果说到小篆简化的趋势还不明显的话,到了隶变,就是小篆变成隶书、楷书,整体来说汉字是趋向简化。再有一个方面,其实自从有了汉字那天起,往往就存在着简体和繁体。 我还说甲骨文,甲骨文里面异体字很多,记录一个语词,有的字笔画比较多,同时还是这个字,但是笔画比较少。比如甲骨文里面的“车”,有好几种写法,很繁复的写字就是有两个车轮、有车厢、有车轴,有驾马的车辕,很麻烦。但是“车”字最麻烦的是两个车轮,于是有了简体的“车”,这也是“车”,所以简体字的出现,不是解放后才有的。甲骨文里面就有大量的简化字。 我再举两个例子,像我们今天的“汉”,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简化字?不是解放后,是东汉时期。我们现在看到的《千字文》上就有这个“汉”。书本的“书”很常见,不是解放后才有的。我们现在看到汉代的竹简,在居延那个地方出土的汉简,在敦煌那个地方出土的汉简,上面都有简化字的“书”,其他例子我就不举了。 这就是说新中国推行的简化字绝大多数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俗字。所以,我们认为推行简化字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国人是不是应该使用繁体字呢?其实我们新中国推行简化字以后,并没有废除繁体字。有人说,新中国废除繁体字,这个话不准确。实际上我们是缩小了繁体字的使用范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简化字,在特殊情况下,我们照样可以使用繁体字。国家的语言文字法里面明确规定,有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繁体字,比如说文化古迹、书法艺术、做古代的文史哲传统文化研究,你要念繁体字的书,你也可以写繁体字的文章,这都是我们法律允许的。至于你个人,你在自己生活当中,愿意研究繁体字,你写日记愿意写繁体字,没人干预你。但是,你和别人交际的时候,你给别人写信的时候,你写个文章、写个布告贴出去的时候,我们觉得应该使用政府公布的简化字,这样便于交流。 所以我再强调一下,我们推行简化字并没有禁止繁体字,并没有废止繁体字,只不过是缩小了繁体字的使用范围。或者说,在推行简化字以前,实际也有繁简并存,大多数情况使用繁体字,在民间记个账,写个私信,写个便条可以用繁体字,今天的台湾都是那个样子。我看过一个例子,李登辉当总统的时候,有一年台湾闹学潮,李登辉临时给台湾管教育的负责人写了一个便条,告诉他怎么怎么处置,这个便条我们看到了,里面好几个简体字。台湾不承认大陆简化字,但实际连他的领导人平常写字的时候照样有简体字,这一点不奇怪。大家要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使用简化字绝不是历史倒退,而是千百年来广大群众的使用习惯。我们今天的简化字也不是少数学者关起门来在自己的房里编造的。简化字的来源是约定俗成,我们推行简化字,就是把民间使用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加以公布。 所以,国人应该使用繁体字吗?要看你做什么,进行传统文化研究,比如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考古系,都要念古书,我们中文系还有古典文献专业,专门培养学生整理古书,他不认识繁体字行吗?他要学繁体字,他要写繁体字。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讲,就是我们的工人、农民、战士,他不是专门做文化研究的,他写简体字、简化字就很方便。这是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 主持人:也就是说繁体字在特定环境下还是可以用,我们并没有禁止。而简体字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简单快捷。下一个问题就涉及到,为什么简体字出现了50年,海外华人还是使用繁体字呢? 苏培成:这就是一个历史演变的结果。华人社会,大陆的和海外的,在用人习惯上有一些差别。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一个历史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演变,都有它的演变过程。海外的华人很多是旧中国时候出去的,在海外生活了几代人,他们在大陆或者在海外,过去主要通讯是用繁体字,这个影响、这个传统不是几年可以扭转的。但是你要注意,事情正在起变化,也不是铁板一块。改革开放30年,我们大陆很多人到了海外,是“新华人”,这些人在大陆学的是简化字,他们到了海外已经把简化字带到了海外。 我再讲一个情况。1985年人民日报决定出版海外版,1985年之前人民日报只有四个版,1985年决定面向海外的读者出一个“海外版”,7月1号创刊,当时考虑到海外很多老华侨不熟悉简化字,所以,1985年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繁体字,这个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但是人民日报也不放弃利用报纸宣传简化字,在报纸上有繁简字对照的栏目,让海外读者慢慢也接触简化字。过了七年,人民日报觉得读者用字的习惯有了重大的改变,从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外国朋友都在那儿热心学习我们的简化字,海外的华人感到祖国强大了,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更密切了。他们当然也愿意接受简化字。社会在起变化。过去海外很多地方学汉语,用的是台湾的教材,上面是繁体字。这些年,大部分用台湾教材的学校都转用大陆的教材,大陆用简化字。大陆的普通话、简化字、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里面现在已经占到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我说事情正在起变化。就汉字来说,正在进一步向推进简化字这个方向发展、变化。从海外使用简化字逐渐增多的情况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汉字已经进入了简化字时代。 主持人:季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想请您就这个问题谈一下。 苏培成:这个问题可以仔细研究,因为网上有些帖子,我也看到了。下面谈的也不一定十分合适,请各位批评讨论。季先生认为我们走入歧途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简化字,一个是拼音化。但是季先生这次谈话总体来说是谈简化字。他这儿提了一下简化字,下面就再也没有谈拼音化。拼音化问题也是语文改革要考虑的一个内容。我想今天就暂时先不谈拼音化。 下面,结合季先生这个意见,我们主要谈简化字。季先生说,简化字走上了歧途,意思就是说这个事是不正确的。刚才我说了几句,就是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我们推行简化,符合这个客观事物。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说走入歧途恐怕不一定合适。 下面是季先生的理由,他说,“我们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什么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这句话,我觉得要分析。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过去说一天等于20年,今天的科技发展不是古代所可能想象的。今天中国融入了世界,全球化是大趋势,这不是过去封建社会,我们可以闭关锁国,现在不是那种情况了。祖先用了几千年没感到不方便的事,到今天我们改进了,这样的事多极了。祖先点油灯,我们今天点电灯;祖先出去坐马车,我们坐汽车、飞机;我们今天打电话,祖先有吗?我们今天可以上网,我们有电脑,祖先有吗?祖先留下优秀的东西,我们要继承。物质文明今非昔比。我们不可能回到200年前、500年前那样的生活中去。所以说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我们就不能改进了吗?从总体来说,这个命题恐怕很难成立。 再就语言文字来说,我们汉字用了3000多年,祖先没有感到不方便,为什么现在要简化呢?我体会季先生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么我要告诉各位,3000多年的汉字,并不是停滞的。3000多年汉字是不断地在发展。不是古人3000年前就是我们现在的繁体字。如果认为我们这个繁体字就是3000年前的字,就是老祖宗用了几千年了,一直没改,这是误解。现在看到最早成批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代表就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到了商周。另外铜器上的金文,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秦始皇是用什么统一的文字?是用我们今天的繁体字吗?那时候根本没有繁体字。历史上说秦始皇是用秦代的小篆,实际我们现在看到出土的大量的战国秦代的缣帛,实际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时候,隶书已经使用得很广泛了。到了汉末、魏、晋、三国的时候,楷书出现了。汉字几千年一直在变化,不是祖先用繁体字几千年,繁体字的出现是在汉末,当然到现在应该说年代已经不少了。同时,又有了行书和草书。到了近现代,汉字楷书作为我们正规体没有发展,但是简化字在逐渐增多。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我认为,到今天,在中国大陆,汉字已经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这和过去祖先的不一样了。祖先受当时时代的局限,他也觉得繁体汉字笔画繁多,学习应用困难。但是他没有条件、没有办法。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掌握汉字发展的趋势,为了提高全民文化,普及教育,大力推行简化字。这是一种进步,你怎么能说祖先没有用,我们就不能用呢? 另外再看一看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我们的主管部门这几年做了中国语文生活的调查,我和各位说一下。调查的结果是,现在就全国抽象来看,平常写字用简化字的人占到多大的比例呢?占到了95.25%。平时写繁体字的人占多少比例呢?占0.92%。平时繁简两体都写的人占3.84%。这个数字非常说明问题。全国写汉字的人有95%都接受了简化字。他们没想到这是不是祖先遗用了几千年,他们只觉得文字是一种工具,只要好学、好用,我就要利用它。所以我觉得季先生这个话,各位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季先生下面还说,“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我看了以后,我也想了好久。我觉得人民政府推行简化字,实际是为了追求效率,变汉字难学难用,希望它变得简单一点、好学一点。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才有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 2020年,我们国家要初步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有效率,我们怎么不追求效率呢?语文是一个工具,人家两年就掌握了语文工具,我需要四年。我为什么不向人家学习呢?我掌握同样的工具,我掌握的时间少一点总比多一点好吧?我腾出时间可以学别的。我运用这种工具的时候它很方便,比很困难总是好吧?实际你看,一种文化工具只要好学、便用就会不胫而走,这是自然的。谁挡也挡不住。我刚才说,95%以上的人平时都写简化字,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果,就是因为简化字学习比较方便、使用比较方便。所以,追求效率不是坏事,是好事。简化字明明效率比繁体字高,我们为什么放弃它不用呢?而且我刚才讲,我们并没有废止繁体字,该用的场合照样用,你做书法艺术,写繁体字完全可以,你还可以写甲骨文,但是我们还是提倡用简化字,这个一点也不矛盾。 我体会季先生背后这个话,说“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好象他是不是也承认简化字好象效率是高一些?我体会,季先生主要是从继承传统文化这个角度说的。过去我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我们传统文化都在古书里面,古书用的是繁体字,不认识繁体字,书你都读不懂,你怎么继承传统文化呢?我想他这句话还是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这个角度讲。简化字虽然效率高一些,但是它不好,它有负面的东西,它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所以季老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果我的体会不错的话,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一些网友存在一种模糊认识。 借这个机会,我也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文化,这方面我们和季先生没有分歧,我们非常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宝贵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传统文化里面都是精华,没有糟粕。我们继承是继承精华,我们扬弃糟粕。 那么,不认识繁体字是不是就没法继承传统文化了呢?从这个角度看是对的,书都念不懂,还继承什么?可是反过来,还要再深入考虑一层,你认识繁体字是不是就能读懂书?是不是就能继承传统文化?其实这里的问题很复杂。我们传统的古书,里面用的是古代汉语,它记录的语言是古人的语言,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管是语音、词汇上,还是语法上。你认识繁体字是不是就能读懂古书了呢?不是这种情况。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字以前,好象大家用的都是我们现在说的繁体字。那时,是不是人人都能读古书呢?不是的。今天,台湾不承认大陆简化字,它用的是传统的正体字,实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繁体字。台湾的老百姓、一般的学生,是不是都能读古书?不是的。我举几个例子,儒家的经典在封建时代集中在13部经书中,叫《十三经》,第一,《十三经》里面《尚书》一开始的“尧典”,一开始四个字叫“曰若稽古”,这四个字都没有简化,我们都认识。你认识这个字,你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恐怕没有学过古汉语的人,虽然你认识字,但是你不了解它什么意思。《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叫“七月流火”,这经常在报纸被人引用,而且常常被人用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到了农历的七月,就是夏历的七月,“火”不是着火的火,天上一颗亮星叫大火星,到了七月,它已经往西偏了,到了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慢慢凉了。很多人说到了夏天很热,说你看现在“七月流火”,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你认识繁体字并不一定就能读懂书。你认识“七月流火”,但是你把它讲错了,为什么?因为流火的含义和现在不一样了,七月的历法和现在也不完全一样。我想用这两个例子说明。 怎么才能读懂古书呢?当然你要学繁体字,但是远远不够,还要学一大套知识,还要学我们传统的文字学、音律学、训诂学,还要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还要学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要下很多的功夫学习古代的文化常识。慢慢地逐渐才能读懂古书。不是任何认识繁体字的人直接拿古书就能念。我们北大给学生开古汉语课,最少要给学生讲一年的课,有的时候要讲一年半或者两年,学生还爱做作业、做练习,慢慢地才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文言文古书的能力,所以这是一个高门槛,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跨过去的,当然你具备这种能力,这很好。但是多数的人很难具备这种能力,因为他要从事各种各样的事业。必须具备这种能力的是什么呢?就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需要读古书的那些专家学者,他能够运用自如,他能够理解古书的意思。所以我刚才说的这一点请各位网友考虑考虑,不认识繁体字不能读古书,认识繁体字也还是不能读古书,我们怎么继承传统文化呢? 其实继承传统文化,一直就有两种办法,哪两种呢?一种是直接继承,一种是间接继承。直接继承:就是研究古代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能读懂古书,懂得古代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他们读古书,把他们的成果用我们现在一般民众了解的简化字写成著作向社会传播。而绝大多数的人,我们的工人、农民、战士、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认识几个繁体字也好,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也好,他们是通过读那些专家学者研究古代文化的专著,间接地继承传统文化。这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这也不是贬低我们广大民众,专业有分工,就好象所有人不可能都成为顶级的数学家。一点也不奇怪。过去我们就是通过这种办法,一般民众接受传统文化,今后也还是这种办法。如果照季老关心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是很好的,我们对他表示敬意,但是如果出于这种目的,把简化字也反对掉了,我们大家享受不到简化字的方便,我们都写繁体字,又回到1956年以前的情况,而这样做的结果呢?我们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直接读古书,简化字也丢了,古书也没法读,这不是两头落空吗?这样对于我们广大民众来说,你觉得是有利还是有弊呢?简体字明明方便,我不用,我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把古书拿出来,你还是读不懂,你不可能专门拿出好几年的时间研究古代传统文化,但是你想研究也可以,没有人限制你。所以我认为,从国家语文政策来看,从我们语文生活实际来看,恐怕季先生这种说法是不是还可以再研究。 主持人:提到传统文化,季先生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您认为读古文今译是毁灭传统文化吗? 苏培成:我想这样的论断是不是有一点过分,“毁灭中华文化”,这个话分量太重。这些年我们看到有些古文今译的著作出版,它的读者是给谁呢?不是给专家学者,是给不能读文言文的,比如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他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不能直接读古书,怎么办呢?有一些古文今译,把古代汉语改为现代汉语,但是里面的思想、里面的观点、里面的文化没有变。古书的原文和很好的古书今译的今译本里面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条件读古书的人,通过读古书今译对古代文化有些了解,而且对古代文化了解的多一些,这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古书依旧存在那里,一点没受影响。有的人可以通过加注释的读古书,你有这样的条件,尽管去读,没有人强迫你非读今译本。而且这些年,我们国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还投资很多钱搞再造善本,因为过去有很多的善本书,数量很少,不能让一般民众看到,我们国家想办法投资,把它大量的印出来,再造善本,普及传统文化。我到北图看过一个这样的展览,成绩是很大的。这都不影响我们继承传统文化。 所以古书今译只是给暂时没有条件直接读古书的一般人提供一个简便的接受古代文化的条件。我想不要反对。人们的文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的业余时间有多有少,工作不一样,千变万化。没有条件直接读古书的人,读古书今译。对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没有损害,谈不上毁灭。这怎么是毁灭呢?我们希望多数人了解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季老这个话,是不是各位再研究研究。 主持人:我听您的意思,也就是说认识繁体字不一定能够读懂古文,所以继承不继承传统文化,和繁体字、简体字的使用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苏培成:你说的太正确了,你是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很多人不从这个角度考虑,他觉得不学繁体字我就没有办法继承传统文化。 主持人:咱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其实和季老提出的传统文化是不冲突的。 苏培成:不冲突,我们推行简化字,我们的人民政府非常尊重传统文化的。 主持人:下面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说,繁体字现在还在很多华人聚集的范围内使用,如果大陆的年轻人不会使用繁体字,会不会出现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的现象,或者说是在中华文化上出现地域性的割裂,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苏培成: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方案,到现在50多年了。50多年来,我们简化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反对简化字的声音还有。但是逐渐衰微。这是一个大趋势。就海外华人来说,我个人了解,从繁简字的使用来说,目前也正处于一个演变阶段。从老华人只认识繁体字不认识简化字,到今天大批的新华人生活在华人圈子里面,简化字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我们相信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有的人使用繁体字,有的人使用简化字,在沟通上是不是遇到困难?年轻人和年长的人在汉字上,是不是会影响他们的交流?我说你还要透过文字讲语言。我们汉民族有它的共同语,从民国时期搞国语运动,新中国搞推广普通话,这个有深远的影响。今天的台湾在日本投降之后回归了祖国,那个时候很多台湾的青年人受到日本统治下的影响,不会讲华语,当时的民国政府派专家到台湾去,向台湾的民众,特别是在日本统治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教授国语。我们北大已故的教授魏建功先生,他是大学者,当时他带领很多人到台湾推行国语,这是很重要的。台湾的领土主权回归祖国了,可是民众不会讲国语,这个是要发生隔阂的。经过几十年台湾的推行国语,今天的台湾可以说国语已经普及。从台湾来的人,不管使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他的国语是讲得不错的,甚至比我们大陆有些省份的人普通话讲得要好。 我讲的什么道理呢?文字的繁简是一方面,但是我们有语言沟通。你讲的国语就是我讲的普通话,可以直接用语言沟通,不会产生隔阂。再讲,我们的简化字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简化字很多就是在民间长期流传。认识繁体字的人要想学简化字,很容易。我的台湾朋友这几年来到大陆进行学术交流,搞语言的。去年有一个来的人讲,说我的书架的书有一半是大陆简化字的书,我看着一点都不困难。所以我上面的例子说明什么?大陆推行繁体字,传统的有些老华人使用简化字,之间能不能沟通呢?能。第一,有共同的国语。第二,他们要了解简化字并不是很困难,稍微用一点心,根据上下文就能知道。我们大陆也出版了很多繁简对照的工具书,帮助熟悉繁体字的人了解。 2008年我个人也做了一件小事情,就是商务印书馆让我编一本给台湾人用的学习大陆简化字的字典,就是出于这种考虑,给台湾同胞提供方便,由它的正体字怎么样转化为大陆的简化字。这本书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出版了。所以我们有一些办法。繁简体的并用是一个过渡现象,在这个过渡时期,不影响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还想再问苏老师一个问题,能不能请您说一下,为何要推行使用简化字? 苏培成:我觉得根本的道理就是简化字比较容易学,比较容易用。我再补充一点理由,今天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电脑在中国大陆已经普及。过去我们用笔写字,今天我们用电脑打字、激光照排。北大的方正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在电脑屏幕上是繁体字清晰,还是简化字清晰?有人说电脑打字不管繁简,都是清晰的。但是在阅读上,在清晰度上,说实在话,简化字比繁体字清晰得多。你需要打繁体字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笔画,打简化字的时候,清晰得多。这样有好处吗?当然有好处。节省视力。我们很多年轻人整天在电脑前工作,整天盯着繁体字,姑且不说你输入的时候遇到的障碍,就是你阅读的时候,从节省目的这个角度,也是不可小看的。所以我刚才念一个数字,95%的人平常都写简化字。我们要问问他们,如果明天我们把简化字都废除了,都改成1956年以前的繁体字,你们赞成不赞成?我想你如果问一般的民众,恐怕他们是很不赞成的。他们没觉得使用简化字有什么不方便,没觉得使用简化字给自己的文化提高受到什么影响。我们简化字的书,这些年改革开放,在台湾很流行。其中一个原因,我刚才说了,由于大陆国力的增强。再有,就是大陆出版的由简化字印的书报,里面有很大的信息量,要了解我这个知识、信息,必须读简化字。所以简化字的应用,50多年来,没有给我们的文化传播造成负面影响,相反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效果。所以我相信,虽然有争论,但是繁简用消涨的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历史推动下汉字呈一个进步的趋势发展。汉字进入简化字时代也是大势所趋,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再应用繁体字,但是我们并不排斥它。 苏培成:是的。 主持人:苏老师在节目最后还有没有想和广大网友交流的。 苏培成:我希望广大网友关注我们的语文生活。语文生活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近百年来,我们语文生活有很大的进步。清朝末年的时候,那时候汉字难学、文盲众多,说的是方言,写的是文言。今天变了,汉字简化之后,经过汉字整理以后,汉字学习的繁难程度降低了,文化逐步进行普及,当然政府大量的知识教育也是重要的方面。我们今天推行了普通话,还有了辅助汉字的汉语拼音,我们今天的语文生活基本上适应小康建设的需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需要。我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的语文生活,推进我们的语文改革。谢谢。 主持人:谢谢苏老师。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简化字的问题,可以上人民网教育频道进行在线提问,继续和苏老师进行交流。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