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繁体字?季羡林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 “拥简派”与“拥繁派”争吵不休 他山之石: 日本汉字改革的三点启示 裴钰 推进汉字简化,还是废弃简体字?恢复繁体字,还是废弃繁体字?其实,当我们身陷一片“混战”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对汉字进行简体化改革的,我们中国不是第一个。早在1946年,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政府,就启动了汉字简体化、拉丁化改革,比中国早了18年。 1945年9月至1951年9月,日本处于美国军事占领之下。1946年3月,第一届美国教育使节团在 1951年,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占领期结束,对“当用汉字”的质疑随之猛烈起来。1956年,日本国语审议会会长森户辰男公开表示“汉字假名混合表记是审议的前提。汉字全废不予考虑。”1958年,反对废止汉字的福田恒存,公开表示“目前对汉字进行限制已经是明显不可能的事情了”。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正式中止了汉字拉丁化改革。1964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简体化汉字改革。 1981年,日本内阁公布了非强制的《常用汉字》,对汉字简化和限制汉字政策作出缓和性的调整。从“当用”变为“常用”,不再禁止使用所有字体的汉字。政府只是提倡使用“常用汉字”。 日本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对语言文字进行“废止”,在实践上行不通。日本十多年的废止汉字改革,最后不得不中止,整整35年的简化字改革也放弃了“极端”的方式,提倡使用“常用汉字”,也容许使用繁体字。 第二,“书同文”的思维应该放弃,“书同文”是秦始皇初创大统一中国的方法,如今,作为统一的国家,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认同,不必妄自菲薄。 第三,国家行政力量不要“过多”地干涉文字问题,要认清文字问题的属性是文化,而非政治。 所以,对待“简繁体之争”,不必死抱着“废除谁,保留谁”的原则。文字问题是文化属性,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日本的汉字改革从1946年开始至今63年了,反反复复,依然没有最后的定论,所以,我们不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在积极推广简体字的同时,切实加强繁体字的辨认教育。 丁启阵:推倒重来得不偿失 读古文固然必须认识繁体字,但是并不需要全民读古文,只要一小部分人能读古文就可以了。当初制定、推广简化字时,或有不尽合理之处,但是,在简化字通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简化字已为大众所接受的情况下,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倒重来,显然得不偿失。 王干:简化字是“山寨版”汉字 “书写工具决定书体”,说得好。但这恰恰说明,今天简化字书写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因为原先的汉字笔划较繁,对书写特别是排版录入的速度确实是一大障碍,当初提出并使用简化字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今天电脑的出现,让写繁体和简体一样的快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山寨版”汉字? 政协委员提案 增设繁体字教育 2008年两会期间,宋祖英、黄宏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PK: 王立群 王立群: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看汉字的简化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统一文字。历史文献和今天出土的秦国石刻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文字是“小篆”。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 这是为什么呢?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形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一种不实用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不便于书写。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文字采用的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强,但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当时,使用最多的应当是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这种书体,就是隶书。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恰恰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明证。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书写工具。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是毛笔,这种柔软的书写工具在秦简、汉简上很容易写出“蚕头燕尾”的隶书。书写工具决定了书体,书体的简便实用又决定了何种书体能够统一中国的文字。 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便可以明白,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因为它顺应了文字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特别是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简化字提出责难,显然不合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