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中华汉字寻根之旅"活动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历来被称为民族文化的"脊梁骨"。以汉字为架构的母语,不仅仅是祖国的语言,更是"民族之根"。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以其形、音、义记载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王登峰表示,从国家语委的角度来讲,会全力以赴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同时也致力于提升公民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角度来说,除了要做好文字本身的工作外,还要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密切结合。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工作要为文化的大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做贡献,一个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弘扬汉语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同时提升公民的语言文字水平。希望通过"中华汉字寻根之旅"活动,能够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汉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大家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挖掘、继承、弘扬",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汉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于 仓颉,本姓侯刚,轩辕黄帝时任左史官,陕西省白水县北堰乡杨武村人。古书中记载,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并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制造了文字,因而感动玉帝降了一场"谷子雨",这也是24节气中"谷雨"节的来历。皇帝因其造字有功,特赐姓为"倉",意为"君上一人"。每年"谷雨"时节,人们会自发到仓颉庙祭拜,表达对这位文字创造者的称颂、感激与崇敬。 我国著名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世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金波,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厉兵,北京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编辑委员会主任、《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中华书局责任编辑祝安顺等知名专家、学者,以及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的记者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存在、传播与交流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推广汉语学习,加快汉语国际化推广,让汉语进一步走向多元世界,发展多元文化,为建设和平、合作、和谐世界做贡献。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不断深化,近年来,除东南亚国家外的世界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中华文化热",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应世界要求,在全球诞生了"孔子学院", 向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和资源服务,帮助世界人民了解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汉语言文化国际交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有关数据,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已有4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根据国家汉办的推广计划,到2010年,全球"孔子学院"的总数达到500家。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苏秋成说:"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世界学习汉字和中华文化传播,为国际汉语教学造势,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每年在"谷雨"时节举办系列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专业研究等活动,把"谷雨"节气推行为"世界中华汉字日",进一步激发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促进汉语言的研究与发展,拓展我国在教育、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