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余光中毫无例外仍然是从他的作品《乡愁》开始。 被誉为世纪诗人的他已82岁高龄,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跨世纪的诗人”,虽然作品丰硕,但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人,却也不会饿死。因为他不是畅销作家,但是个长销作家。诗歌,他会一直写下去。 《乡愁》之所以这么流行除了感情因素还因为好记、容易谱曲。 2009年清明节是大三通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两岸民众可以自由穿梭两地扫墓。余光中说,38年前他写《乡愁》时,台湾同胞想要回大陆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 记者:《乡愁》发表38年,这首诗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余光中:1971年,我在台北写下《乡愁》,38年过去了,我的所有诗中最流行的仍然是这首。人们甚至称呼我为“乡愁诗人”。199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人唱《乡愁》,之后这首诗被收入大陆教科书。这么多年,它被谱成10多种歌曲,目前有十五六种教科书都收录过这首诗。 我写过很多类似题材的诗,其实都不错,《乡愁》只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这么流行,除了感情上的原因,还因为它的语言非常单纯,背一段,四段都能背,好记,而且容易谱曲。 记者:你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期望? 余光中:两岸都是中华民族,我10年前曾讲过,不要因为短暂的政治而牺牲五千年的文化。台独想要“去中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难道他能不用筷子吃饭?难道能不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去不掉的。 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会饿死。因为我不是个畅销作家,我是一个长销作家。也就是说,我不会很卖座,但也不会消失。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写作的“四度空间”。仅在台湾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有50多本。尽管已退休,但他仍在台湾中山大学教书育人。近年来受困于社会活动过多,无法安心写作,他自嘲:“自己现在就好像鲁迅说过的空头作家了。” 记者:你发表过这么多的作品,是不是也算比较富有的人? 余光中: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会饿死。因为我不像金庸等人一样是个畅销作家,我是一个长销作家。也就是说,我不会很卖座,但也不会消失。而且我有自己的专业,台湾的教授退休待遇很不错,我拿到原来工资的80%。 记者:诗人天性敏感多情,现在你还会被什么“感动”吗? 余光中:会啊。所以我决定一直写诗写下去。我平时喜欢旅行,10年前多去欧美旅行,我和夫人一起,我开车,拿着一本地图走了很多地方。最近这10年,我们多到大陆各地旅行。 记者:未来有没有新的写作计划? 余光中:不可能有计划了。现在活动多于写作。许多人邀请我去演讲、访问,以前我都答应去,现在太多了,只能挑一些去。我很想在家里写点东西,但是接二连三的邀请实在推都推不掉。我的年纪也太大了,所以现在的日子是得过且过。 一个社会只要歌还发达,就不能说诗没落了。 对于现在诗这种形式的没落,余光中认为,现在流行歌曲很盛行,其实歌词也是一种诗。“没有歌词就没有歌。”他说,从唐朝开始,就有很多诗变成了歌。如《渭城曲》。一个社会只要歌还发达,就不能说诗没落了。 余光中曾经说过,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语系的奖项。华语世界可以举办自己的华语文学“诺贝尔奖”。 记者:你认为华语文学评奖怎样才能像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成为权威? 余光中: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是西方语系的,重心在西方,所以自然会有所偏向。这是中国人很难拿奖的原因。 大家注意,在全世界只有4亿人讲英语,而中国光讲母语的就有13亿人。我们的潜力很大,但一个奖项必须要有公信力。华语文学的评奖有没有公信力要解决三个条件:一是谁来办?二是谁得奖?三是谁来评? 记者:网络词语的流行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余光中:网络词汇的流行对现在年轻人影响很大。母语是我们的根本,不能荒废。尤其是文言文,学生必须学一点。“五四”以后,虽然我们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流下来的财产很多,比如几千个成语,大家一听就懂。像周杰伦的一些歌,歌词就有旧诗词的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