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博物馆巡礼:元青花的空前汇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4-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中国瓷器烧制史上,元代青花瓷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元青花以其明快雅丽的绘画图案、丰富多彩的器物种类、气度恢弘的审美神韵、科学复杂的烧制工艺,在中华瓷器中独树一帜,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演绎出了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然而,目前存世的元代青花瓷器总量极少,寻常难得一见。

     

      阳春三月,国内外25家博物馆(收藏机构)的73件元代顶级青花瓷汇聚在首都博物馆,在“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上集体亮相。“空前汇聚,贵重至极……”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以简洁的词句评价了这次展出。为举办这次展览,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元青花文化交流中心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准备。展览至621结束,此后将到国内多个省市巡展。

     

    国宝珍品难得一见

     

      元青花瓷以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元瓷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因而异常珍贵。元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成熟期青花瓷的新纪元。这次展览分为“汉韵华章——中原传统审美观的延续”、“朔漠新风——游牧文化的体现”以及“异域葱翠——青花瓷的异国风情”3个单元,分别从中华青花瓷、蒙古人使用的青花瓷和元代异域青花瓷3个角度全面展示元代青花瓷的容貌,充分展现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

     

      来自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人物为主图,分别在瓶腰部呈现了“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的四爱图,这样以人物为主的描绘手法连专家都认为难得一见。元青花的质地不利于表现复杂的人物形象,对技艺要求很高。元青花罐“鬼谷子下山”拍出2.35亿元天价,上面也不过只画了一个人物。因此,青花四爱图梅瓶的出现让元青花爱好者大饱眼福。

     

      一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也首次亮相,全器满绘五层纹饰,口沿下绘锦地纹带;颈、肩部位在八面开光内绘菊、石榴、牡丹等四季折枝花卉;胫部饰以变形莲瓣纹;腹部在八面开光内绘松、竹、梅和荷塘鸳鸯四组不同纹饰,开光外衬以卷草纹。构图饱满,纹饰繁密,质地晶洁,绘画生动,气韵非凡。专家称相同形制的元青花瓷全世界仅发现两件,另一件为泰国古都素可泰塔基下出土。

     

    海外名瓷首归故土

     

      元青花器物是元代统治者为了与其他国家“联络感情”,在景德镇特别烧制的“礼物”,造型与中东的金银器相似,一般送到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等国的皇室。因为蒙古族为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生活”适用金银器,认为瓷器易碎、不上档次,所以元代皇室不使用瓷器。但由于青花为外国进口料,价格高昂,所以部分小件青花普通品只能由国内的有钱人家使用。这就造成目前存世的元青花稀少,连残品也成了稀世珍宝。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基本完整的元青花瓷器约400余件,我国博物馆收藏100余件,土耳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博物馆收藏了200余件,其他则保存在伊朗。伊朗国家博物馆此次特别将6件经典元青花瓷馆藏首度送回娘家“省亲”。其中一件“青花蓝地白花杂宝双凤纹菱花口大盘”,口径达46厘米,将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采用阿拉伯同心圆装饰法。据专家介绍,如此大的盘子应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地区的生活习惯而制作,观众可以从此盘窥见游牧文化、中华文化和西亚文化的融会。

     

    元青花瓷发现始末

     

      元青花这个名词,在中国典籍上不见踪影,它的命名者是两位外国人。

     

      1929年,有个乡下人拿了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到北京琉璃厂叫卖,被人轰出。后来,在前门大街,他碰上一位热衷于古董收藏的英国军官,军官一见这对瓷瓶便爱不释手,花了两个银元买下。两年后,这位英国军官退役,带着这两只瓶回到英国并赠送给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到这家博物馆参观时,一眼就发现了这对青花瓷瓶,并留意了瓷器上的纪年——至正十一年。他还在瓷瓶颈部读到了写有60个汉字的铭文,铭文明确记载了这件瓷器的时代信息。他激动地说:“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同年,霍布逊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一书,热情洋溢地向全世界介绍了这对中国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打破了中国国内的学者长期以来认为元代陶瓷无精品的结论,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为中国陶瓷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

     

      1952年深秋的一天,土耳其国家博物馆接待了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约翰·波普博士。约翰·波普博士以霍布逊发现的那对元代青花瓶为母本,用敏锐而精致的艺术眼光,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的1万多件中国瓷器中挑选出数十件造型与纹饰相似,在胎土、施釉、青花料、绘画技巧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青花瓷,反复比照研究,确定以霍布逊公布的象耳瓶上的纪年为名,将这一类瓷器命名为中国“至正型”青花瓷,并先后据此写下了两本著作——《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所藏一组中国瓷器》、《阿德比尔神殿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两本书与霍布逊教授的著作一样,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瓷学界,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元青花之先河。

     

      为推动元青花瓷的研究,这次展览的举办方还举行了“元青花瓷与中华文化国际论坛”,有近百位国内外研究者参加,13位代表做学术报告。

     

     

    《元青花瓷与中华文化国际论坛》研讨会详情请点击:

     

    “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专题请点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