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东方之心 ——访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国记忆》设计者吕敬人 编者按 日前从德国莱比锡再度传来佳讯,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揭晓,我国著名设计师吕敬人的设计作品《中国记忆》获奖,这是连续第6年中国图书在这项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图书设计评奖活动中获奖。为此,我们约请周晨采访了吕敬人,请他谈谈获奖感受及其设计理念,同时请吕敬人具体阐述获奖作品的设计思路,以飨读者。 获奖:源自全方位合作 周晨:吕老师,这次你的《中国记忆》获评“世界最美的书”,应当又是一部经典的“吕氏风格”之作。凡你设计的书都独具匠心,让人产生收藏的冲动,请谈谈获奖感受。 吕敬人:这次有36个国家参评,在700多本书中评选14本,获奖机率较小。如同每次送评的中国最美的书一样,《中国记忆》能获评“世界最美的书”,首先应归功于书自身具有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魅力,颇具内涵分量。其次,在这本书的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如首都博物馆专家们的精心拍摄、编辑以及与设计者的互动;如文物出版社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因为社长就是一位艺术家;还有就是得益于雅昌彩印有限公司一贯坚持的专业精神。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合作,才最终把书籍整体设计理念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的设计风格并不成熟,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我想,若自认为有了所谓风格,就会停止尝试和探索。我是一个艺术上不太安分又永不满足的设计师,对每本书的设计总抱着新鲜的态度,希望不重复自己,虽然注入了很多心思和心力,但仍有不少败笔之作。 评判一本最美的书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莱比锡提出的评判标准值得借鉴:第一是设计和文本内容的完美结合;第二要有创造性;第三,它是给人以阅读享受的,一定是在印刷和制作方面有最精致、独到的地方。 理念:回归东方文化 周晨:你曾师从日本杉浦康平先生研究书籍设计。在进入事务所初期,你由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唐突见解,遭到杉浦的“棒喝”。因为在杉浦看来,一个中国人不精研自己的文化,却去仰媚西方或日本是不应该的,并一再向你强调“汉字文化是你们的精髓”。这件事对你有何影响? 吕敬人:确有这样的经历,这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教导。改革初期,我们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眼睛总是盯着外面,渴望去了解国外的设计理念,或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我在国外学习时,有一段时间经常暴露出厚彼薄己、轻视本国文化的态度,为此杉浦给了我非常直率的批评。他说,你不专注于了解自己国家如此丰厚的文化,那么你如何服务于本国社会呢?杉浦接着说,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字就是来自于中国,日本文化人对中国文化是抱着敬畏之心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更应该去深入地了解它。杉浦又讲了他在德国乌尔姆大学教书时比较了东西方的思维模式,认清了自己一副东方人的脸和值得自豪的东方之心。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我想,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东方价值认同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态度。回国后,我就老老实实向传统学习,通过临摹、摹仿、借鉴,逐渐到吸纳、消化,再变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模仿国外的东西并不可怕,我至今仍在不断吸收国外的好东西,但完全盲目地去照搬他人的手法而失去自我,那就有点问题了。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关注本土文化,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对形成自己下一阶段的艺术风格,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风格: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周晨:由“吕氏风格”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装帧设计师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出版社要有图书的装帧风格,我们国家的图书也应该有一个整体的风格,因为风格标志着自身的定位,标志着积累,标志着成熟。你怎样看待风格问题? 吕敬人:所谓“吕氏风格”是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当年为我的专集写评论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实不敢当。书籍艺术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这里提出的“风格”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多元思考是风格形成的前提,坚持个性才能体现风格。我的设计个性喜欢内敛、不张扬,另外就是追求书籍设计整体概念的实现。今天人们往往关注书衣的设计,出版社组稿第一句话就是替我设计一张漂亮的封皮。我认为做到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位一体,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书籍设计。 编辑设计是重要的开始阶段,要求设计者像导演一样,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构架起一个整体的视觉化形态结构系统,要求设计语言元素贯穿文本信息传达的始终,在层次、节奏、时间和空间上有一个把控,呈现给读者一个既充分还原文本又提升文本的崭新面貌。这样,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编排设计。 编排设计是基于平面概念,通过对图文设计元素之间平衡关系的驾驭,从而实现有效阅读传达并体现审美价值。最终,才进入到书的封面设计阶段。这三者循序渐进、相互交替和完美融合才能完成整体的书籍设计。这次《中国记忆》就运用了书籍设计三位一体的设计概念。 中国元素:符合语境才算锦上添花 周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挖掘本土文化的魅力,中国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你认为这些现状应该如何认识并加以引导? 吕敬人:表达本土文化,决不能放弃时代特征。尽管有人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国际的,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为复制传统、缺乏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反之,明明是中国本土题材,却去寻找国外的符号和语言粘贴在作品上,外在与内涵就会貌合神离。新时代的传统文化表现不能生搬硬套,应渗透于现代氛围之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只有符合主题语境时才算锦上添花,才能够打动中国和外国的读者。 杉浦曾经说过,我们的设计师就是架桥人,设计就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阅读通畅的桥梁,让读者喜爱上这作者的文字和图像。如果读者可以轻易跨越这条河流,你偏硬去架设一座大桥,那么他架桥的意义就没有了,这说明设计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