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欧阳中石:识字写心 切时如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3-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刚刚从两会归来,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马上召集学生恢复上课。尽管已年逾八十,但中石先生每周都要给博士生上课,还经常带学生外出调研,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两会前不久,中石先生被评为“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作为年纪最大的获奖者,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他现场书写“首都教育”四个大字,他说:“我这几个字写得很不好,我为首都教育事业做得也不好,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为首都教育贡献力量!

     

      中石先生一直强调,他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要教学生做人、做学问、写字,特别是,中石先生熔传道授业于一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思想境界上有新的领悟。一次课上,中石先生写出“德”字的篆书后说:“德”字从“直”从“心”,偏旁是“双立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从思想与行动上都笔直地向上发展而不妨碍别人,是为“德”。学生们都说,听先生讲课,能在很多方面获得收益。中石先生说:“书法只是一个切入口,书法的后面是文化。”

     

      中石先生始终视书法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引领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浸润中国文化的甘霖。他说,人类一直在追求着美好,“起初我们的古人就是用‘文’来表示美好的,‘文’在甲骨文中如同一个正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是人追求美好形象的表示。”“文而化之,使事物都美好起来,这样的过程,就是文化。”。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的学生将来做什么?光会写字行吗?”中石先生问道。在他的努力下,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书法专业博士点的院校,并率先设置了书法博士后流动站,但他对书法专业的观点却显得开放、包容。他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书写的实用性已经淡化了,但是书法不会退出人们的生活,这对书法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写出时代需要的文字。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把“字”、“文”、“书”三位一体地进行考虑。他以自己的游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曾经到过泰山,被崇山所折服,但找不到表达的词句。这时,他发现对面山上有四个大字:“山河元脉。”只见溪水从山的夹缝里流出来,顺着山流下去,流向了远方。他顺着泰山往南方远远地望去,发现远处一条白带,那是一条长河。这时他才深刻地理解到“美”:山河元脉就在这儿啊,似乎突然对天地之间有了一番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这四个字把藏在他内心深处想表达但是无法表达的话说出来了,引起了他很深很深的共鸣。他说,这是语言的“厉害”。他回头再看看这四个字,觉得每一个字都有分量,都写得很好。它们把壮丽的山河展现出来了,把内心里孕育的力量迸发出来了。这就是“以文焕采,切时如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他不断鼓励学生用文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两会期间,中石先生的学生们一直在做着外出调研的准备工作。很快,他们将随中石先生一起,赴山东德州调研考察。“德州的人文底蕴非常丰富,”中石先生说,“儒学大家董仲舒、书法家邢侗等人都是德州人。搞清楚德州的人文风俗,搞清楚那里为什么叫德州,每位同学回来交一篇学术报告,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提高。”这样的考察,对中石先生和他的学生们来说,就是必修课。2008年,中石先生带领书法研究院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和一批书画作品,并多次参加其他公益活动。2007年,他还与季羡林先生等十位先生被选为新时期山东省“形象大使”。学生们说,别看中石先生已经81岁了,搞的又是传统文化教学,但他思维灵活、开阔,语言质朴,也不乏幽默,甚至还很时尚,绝不脱离实际生活。今年两会期间,中石先生还给歌曲《国家》题了字。多年来,首都师大书法研究院师生们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锻炼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识,更体会到了书法的“切时如需”。中石先生说:“只有这样,搞书法教学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使他们表达他们的感情,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否则,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完成时代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

     

      中石先生说,字是代表事物的符号,带着情感写出来,就是表达自己的内心。继刚出版的《文化漫谭》之后,其姊妹篇正在准备之中,题目就是《识字写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