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沈祖棻为什么辉耀当代词坛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3-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金缕曲

     

    沈祖棻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先生句

     

    澳门大学教授 施议对

     

      生小江南住。惯清游、新妆人试,繁花碍路。浅草茸茸远天接,重到此情偏苦。迷旧径,暂栖无处。笳鼓关山笙歌咽,理欢娱、梦里都非故。思量后,总休诉。重帷病起开尊俎。唤乡愁、乾坤洒泪,茫茫四顾。映雪凭霜罗袖薄,犹有蠹书堪赌。残数卷,笑邀闲鹭。莫说承平年少事,雨连宵、何日香车遇。堆苜蓿,作羁旅。

     

      芳草年年记。有斜阳、江山依旧,征车何系。尘涴罗衣难频换,多少天涯愁思。春不驻,铜仙铅泪。玉笛谁家黄昏怨,映眉颦、前度瑶笺字。百感并,一抔祭。酽茶淡酒都无味。自沉吟、香残老桂,碧梧叶坠。颓日忍看西倾渐,珍重题红羞寄。浑未信,浮云世事。风雨几番清明过,晚传经、短梦留诗史。回首望,雪初霁。

     

      2009年春节前后,本报迭接中纪委常委、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令孤安来信,信充满感情地写道:2009年是中华词坛杰出女词人沈祖棻的百年诞辰,沈祖棻的家乡浙江省海盐县将举行纪念活动,希望光明日报能关注这位“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爱国词人的纪念活动,给予适当报道。

     

      3月中旬,记者来到浙江省海盐县,找到了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长王留芳。记者面前,一个被逐渐认识的中华词坛巨星愈益显示出光芒……

     

     

     

    沈祖棻是谁

     

      王留芳一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40岁开始迷上诗词。

     

      一次,他在外地偶遇一位诗人,当听说他是海盐人时,这位诗人说:“你是沈祖棻的同乡啊!沈祖棻,太了不起了,当代李清照啊!

     

      王留芳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当代李清照出自海盐?他这个海盐人、这个诗词爱好者居然不知道!

     

      沈祖棻是谁?王留芳遍访海盐各界,只有县志工作者等几个人知道,最后在图书馆找到《沈祖棻创作选集》中写旧中国苦难的篇章,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断肠处,楼头柳色……怕春晚、寂寂空庭,伴独客、梨花满地鹃啼血”(《浪淘沙慢》);“啼断残春几日,泪共落红千尺。如此月痕如此夕,江山应有血”(《谒金门》);“电幻狂烽雷幻鼓。梦里惊疑,不敢江南去”(《苏幕遮》)。读着读着,一部抗战时期的诗史跃然纸上,王留芳忍不住一次次双眼模糊,热泪难禁,读不下去,又不忍释卷。

     

      “沈祖棻的诗词太感人了!311,王留芳向记者回忆初读沈祖棻诗词时的情景还感慨不已。

     

      当他在为词人的爱国杰作感动时,也陷入疑惑:被认为是“当代李清照”、20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女词人的沈祖棻,在她的家乡,何以乏人知道?即使在中国文化界,除熟悉词史的大家、专家外,对这位杰出词人,为何也知者甚少?

     

      王留芳为这位乡贤不平。他开始寻找沈祖棻的足迹,查访她的资料。这一查访,他发现,当年,沈祖棻在中华词坛上确曾璀璨夺目,光芒四射。2001年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自己钟爱的诗词和沈祖棻研究中去。

     

    词作,民族危难的写照;爱情,中国文坛的“赵李”

     

      王留芳说,沈祖棻祖籍浙江海盐,1909年出生在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海盐沈家是大家,沈祖棻的曾祖父沈炳垣是清咸丰内阁大学士,咸丰皇帝的老师;祖父沈守谦精于书法,与画家吴昌硕、词人朱孝藏为友,父亲亦是儒雅之士。沈祖棻自幼在书卷典籍、端墨徽砚间接受熏陶,少即能文,深得祖父母钟爱。她中学就读于上海,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1931年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此时的中央大学文学院群星璀璨,黄侃、汪东、吴梅、胡光炜、汪辟疆等都是堪称国学大师的名家。她便像一颗优质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地里,迅速成长起来。

     

      沈祖棻修身玉立,清秀白皙,“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位江南才女一入校门就很引人注目。而她不光外貌秀美,更具出众的才华。大学二年级时,一篇课堂作业竟使她在中国词坛上一举成名。

     

      那是1932年春天,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汪东在词选课上布置了一道作业:填词。汪东在批改作业时,一读到沈祖棻的《浣溪沙》,他眼睛发亮了:“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一个少女,能以如此细腻传神的笔调深刻揭示“九一八”后中华民族的危难,汪东忍不住拍案叫绝。

     

      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使沈祖棻在词坛上声名远播,她因此赢得了“沈斜阳”的外号。

     

      雏鹰试啼,赢得叫好声一片。从此,这位才女引起了词坛的注意。

     

      1934年,沈祖棻大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专攻词曲。虽说专攻,其实她已开始涉猎小说、散文、古诗、新诗诸领域,并各有建树。1935年,她的小说《辩才禅师》发表,被认为是“充满诗意的感情和笔调”的佳作;1936年春发表的《悬崖上的家》也广受称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的这首《忆江南》一度成为沈祖棻同学和密友善意调侃她的武器,因为沈祖棻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过尽”的芸芸众生中,一眼在“千帆”中看中了意中人,他就是正在中央大学读书的湖南才子程千帆。

     

      “出当代大师之门,为世间才子之妇”,沈祖棻和程千帆被称为“当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他们的结合堪称天作之合,是千古难觅的佳偶,夫妇俩40余年诗词对答,琴瑟和鸣,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赵李”佳话。

     

    “一千年无此作矣”,“易安而后见斯人”

     

      李清照有赵明诚,沈祖棻有程千帆;李清照有《漱玉词》,沈祖棻有《涉江词》,两位才女都曾拥有美满的婚姻,但她们也都经历了战火频仍、颠沛流离之苦。“文章憎命达”,不经劫难,难成佳作,李清照如此,沈祖棻亦如此。

     

      沈祖棻和程千帆是在战乱中走到一起的。19379月,南京遭到日寇的狂轰滥炸,沈祖棻和程千帆避难至安徽屯溪,在屯溪匆促完婚。这连天烽火中的婚礼竟预示着这对夫妻毕生患难相随、坎坷不断的悲惨命运。

     

      沈祖棻和程千帆的婚姻生活在流亡中开始。颠沛流离中,沈祖棻的传世之作《涉江词》拉开了创作序幕。从安徽至武汉,至湖南,至重庆,至四川,数年间,她和丈夫或分或合,备受战乱之苦,历经新婚别后的相思之痛。苦愈浓,痛越深,她的词作也就愈精湛,她的词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后来出版的《涉江词》共收录了1932年到1949年间创作的516首词,其中近400首创作于抗战期间。她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用饱蘸激情的笔,将抗战的腥风血雨,国家的危亡,人民的流离失所,尽情地刻画出来。“但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高阳台》);“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临江仙》);“何日东归,父老中原望羽旗”(《减字木兰花》)1944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壮怀激烈,发出“来生见”的誓言与日寇展开殊死拼搏,沈祖棻闻此,涕泪交加,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被词坛耆宿称之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乱笳鸣。叹衡阳去雁,惊认晚烽明。伊洛愁新,潇湘泪满,孤戍还失严城。忍凝想、残旗折戟,践巷陌、胡骑自纵横。浴血雄心,断肠芳字,相见来生……”

     

      她的词随着连天烽火流传甚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词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许多人读了她的词激动得痛哭流涕。她的同学肖印唐收到她寄来的《金缕曲》,读罢,这位七尺男儿竟“得词泣诵再三,并传观师友,以博同声一哭”。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面对抗战期间国民党的腐败,词人用隐晦的笔调给予尽情的讽刺,如国民党总参谋长何应钦在国外银行储存巨款被揭露,她作词讽刺:“长剑高冠拥羽旌,瑶台旧住十三层,仙班小谪出严京”。

     

      1940年,她的新诗集《微波集》出版,其中有的被谱曲传唱,她在《杂书旧事寄止畺》十六首之八中说:“漫云心事无人会,早被巴渝谱作歌。”而今天已有30多首涉江诗词又谱成了曲子,并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

     

      沈祖棻视词作如生命。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中,她随身携带词稿,愿与之共存亡。她在给老师的信中说:“设人与词稿分在二地,而二处必有一处遭劫,则宁愿人亡乎?词亡乎……愿人亡而词留也。”词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的生命,因此,她将生命全部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去。

     

      她在给老师的信中说:“家国残破,人民流离,生命草芥,原不足道。惟平生几人师友,数卷书帙,一束词稿,不能忘情耳。所遗恨者,一则但悲不见九州同……”

     

      沈祖棻一直体弱多病,1940年因腹部生肿瘤而在成都手术,住院期间医院失火,病床上的她狼狈出逃,总算没有葬身火海。程千帆闻医院火灾,惊恐万状,担心爱妻遭遇不测,当终于找到妻子时,两人相拥而泣。

     

      1947年,38岁的沈祖棻剖腹产,女儿丽则降生。产后,沈祖棻身体越来越差,四处求医却找不到病因,最后才发现剖腹产时庸医竟将一团纱布遗于腹中,以至发炎化脓,纱布与肠子粘连,肠子已烂掉一截,为此,又经多次手术才把纱布取尽。

     

      自1942年至日本投降,沈祖棻先后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讲授诗词,她的语调悦耳动听,情感激越奔腾,她的课令学生听得入迷。

     

      1942年,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学开词选课时物色了5位有才华的学生成立了正声诗词社,在当时很有影响。她还为4位将毕业的学生每人各选了30多首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声诗词社的诗词还在西南新闻报上连载了一年多。

     

      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对国民党,她非常失望。她的词已突破“怨而不怒”的束缚,词锋直砭腐败的现实,写蒋介石:“乾坤一掷独夫狂”,“障羞无复遮纨扇”;写物价飞涨:“珠论斛,桂成枝”;写学生运动,写特务告密,写国民党抓捕进步人士。词锋所向,直指积弊。此时词人,已是战士,她不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她以词为武器,针砭时弊,臧否人物,有评论称,这是文学史上的创举。

     

      有人著文称“当代李易安也有至刚至烈的一面”。抗战期间,金陵大学将政府发给教职员的平价米高价出售,沈祖棻、程千帆愤起抗争,揭露这一丑行,结果被学校开除;194761,武汉大学学生举行反饥饿、反迫害游行,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镇压,3名学生遇难,金克木等教授被捕,“六·一惨案”震惊全国。词人一改温柔敦厚之态,愤而声讨:“惊见戈矛逼讲筵,青山碧血夜如年。何须文字方成狱,始信头颅不值钱。愁偶语,泣残编,难从故纸觅桃源。无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腾盼凯旋!

     

      1946年底,沈祖棻终于结束9年的离乱,回到武昌与丈夫团聚。

     

      1949年,她的《涉江词》结集出版,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评。汪东称:“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美学家朱光潜称“易安而后见斯人”,将她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章士钊认为沈祖棻的词与周邦彦词风相近:“词流又见步清真”;作家舒芜说:“现代杰出的女词人、故沈祖棻教授当得起爱国诗人的称号而无愧色,她的各体文学创作和她的整个一生,证明她的爱国是很高的境界”;叶嘉莹200311月称她“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

     

      “一千年无此作矣”!评价何其之高,沈祖棻已被中华词坛公认为当代的李清照。

     

    “患难夫妻”,酿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未有的佳作”

     

      “昔时赵李今程沈”,沈尹默以赵明诚、李清照来比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确实,他们有太多的相似处。他们的婚姻都是幸福的,又都是不幸的。

     

      沈祖棻是在上海开刀取出那方遗留在腹内的纱布时迎来解放的。当陈毅大军井然有序地进入上海,她目睹了仁义之师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未犯之状,激动万分。她张开双臂迎接新时代新生活的到来。

     

      1952年,她病体尚未完全痊愈就重登讲坛,先是在江苏师范学院任教,1956年投奔丈夫任中文系主任的武汉大学,夫妇共同执教武大,在珞珈山下教书育人,讲授中国文学史、古典名著选读、历代韵文选、元明戏曲研究、唐人七绝诗等课程。

     

      1957年,程千帆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场改造。沈祖棻留在武大继续教学,她的课深受学生喜爱。1963年,她被推选为湖北省召开李清照学术研讨会作准备的武大观摩课主讲人,当时华中师范学院和武汉师范学院也开同题观摩课,一致公认沈祖棻讲得最成功最出色。“文革”开始,多病的她,只有女儿丽则在身边,母女相依为命。1972年,女儿结婚搬走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诗词唱和稍慰相思之苦。沈祖棻感赋:“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程千帆唱和:“巴渝唱遍吴娘曲,应记阿婆初嫁时。”直到1975年,程千帆才被摘帽,1976年回到武汉,夫妻有了短暂的团聚。

     

      此前,外孙女早早(张春晓)的到来,给词人的晚年生活涂抹上一层鲜有的光亮。“与早早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她因此写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未有的佳作”、“一篇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的灵魂的暗隅”(作家舒芜语)的《早早诗》。此诗震动当时的诗坛,朱光潜题诗赞曰:“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独爱长篇题早早,深衷浅语见童心。谁说旧瓶忌新酒,此论未公吾不凭。”

     

    改革开放后,中华词坛的璀璨恒星再放光芒

     

      1977627,一个无良车夫的酗酒,导致了中华词坛一代巨星的陨落。

     

      这一天,沈祖棻一家从南京回到武昌,他们乘坐一辆机动三轮车回寓所。谁也没想到,悲剧由此发生,车夫是个青年人,因酒后驾车失控翻车,沈祖棻被抛出车外,头部撞在路旁的水泥柱上,当天晚上,沈祖棻去世了。

     

      天妒英才啊!噩耗传来,沈祖棻的亲友同事伤心不已。

     

      妻子去世后,已退休的程千帆于1977年应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赴南大任教。教学之余,他将妻子的成果整理出版,先后出版了《涉江词》、《涉江诗》、《沈祖棻创作选集》、《沈祖棻诗词集》等,沈祖棻的作品及学术成果得以在学界传播。

     

      “四十年患难夫妻,半世纪文章知己”,沈祖棻足矣!

     

      “我却用彩虹架起梦的桥梁,采摘璀璨的星斗和皎洁的月光,用情丝和思绪系上灵活的笔尖,去做灯光照亮每个灵魂的暗隅。”(《赠孝感》)

     

      沈祖棻采摘星斗,自己成星斗。她曾一度知者渐少。她逝后的1978年起,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催生文化热,中华词坛重评她的地位,星斗再放光芒。

     

      沈祖棻未能看到的改革开放30年,海盐巨变,浙江巨变,正是神州巨变的缩影;中华词坛勃兴,中华文化勃兴,成为中华民族勃兴的回响。

     

      2009年春节过后,王留芳和沈祖棻诗词研究会的会员们受命参与筹备沈祖棻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忙并快乐着。为了这位乡贤,王留芳已把自己退休后的全部心血都倾注进去。他对记者说,2002年,在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杂志一篇研究沈祖棻的文章鼓舞下,他奔走筹备,促成沈祖棻诗词研究会在海盐成立,海盐县的30多位诗词爱好者成为第一批会员。6年多来,研究会潜心研究沈祖棻诗词上的建树,努力弘扬词人的爱国精神。研究会得到了中华诗词界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沈祖棻女儿程丽则以及沈祖棻学生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各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令狐安曾两赴海盐,了解他们的情况,支持他们的活动。6年来,研究会向全国各地征集了大量有关沈祖棻的史料和作品,出版会刊15期。

     

      沈祖棻曾表示在人与词必取其一时,宁可人亡而词留。而今词人已亡,而词的确留存人间,并传之于世,她是中华词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恒星,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廊中书写着中国人的新骄傲。词人有知,该能瞑目了。

     

     

     

    程千帆、沈祖棻1936年春于南京玄武湖畔。(资料照片)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