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效果图) 昔日的白鹤梁将在水下再露真容。(资料照片) 探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水下碑林”……集这些美誉于一身的,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白鹤梁题刻”。 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白鹤梁题刻矗立在重庆涪陵区长江江中心的砂岩天然石梁上。白鹤梁的得名,一说是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一说是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得道,乘鹤仙去。 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自然形成的,长约 梁上的18尾石鱼雕刻,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曾经以此为依据,白鹤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长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白鹤梁题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白鹤梁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的石鱼,它的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当地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称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石鱼出水”是当地人期盼丰年的“吉兆”。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说,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暂别是为了今天的再会 三峡工程的开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然而,当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鹤梁题刻也将永远眠于水下 为保护这一世界奇观,来自水工、建筑、航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10多位工程院院士和行业权威,早在1994年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用了近10年时间开展了大量研究论证工作,试图寻找出一种最科学的保护白鹤梁的方式。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和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威尼斯宪章》精神,白鹤梁题刻不能移位,不应脱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原地建造“水下博物馆”成为保护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符合以上原则的两个方案,是天津大学提出的“水下博物馆”方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都是原址保护。前者虽然是保护白鹤梁题刻的最为理想方式,但是预计工程投资达到3亿元,几乎相当于三峡文物保护的所有资金。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后采用了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方案。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这种方法实际就是给白鹤梁题刻穿上一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外套”。 白鹤梁的题刻长约 白鹤梁的“水下新家” 白鹤梁保护工程是史无前例的。环境特殊、条件复杂,又没有同类工程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工程的技术难度极大。从2003年正式开工,到2006年9月三峡大坝提前蓄水至 现在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给人的是一种“深水奇幻旅程”。 水下博物馆在水下 参观走廊上的一侧有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从视窗望去,石鱼、书刻等都展现在面前,最近的题刻只有 在视窗之外的水中还安装了28个可旋转摄像机,游客通过触摸屏调节可以欣赏到题刻的细致部位,还能通过电脑数据库调集与眼前景观相关的录像资料等。倘若参观者是潜水爱好者,还能到水中和题刻做“亲密接触”。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岸上博物馆参观从白鹤梁转移上来的题刻。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水下博物馆优良的安全措施,水下博物馆参观丝毫不会受到往来船只的影响,同时自身安全也可以得到保证。禁航和禁泊的措施则完全保护着水下保护体周围 2006年,重庆就开始着手准备将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白鹤梁题刻已被列入国家申报预备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