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阎崇年介绍: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有一座平西府,长期以来,对于它是否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府邸,人们一直充满狐疑。直到最近,专家们在台北和北京相继找到了该处府邸的竣工档案和兴工档案,这桩清史悬案才尘埃落定:原来所谓的平西王府竟是“康熙行宫”。 阎崇年说,“去年末,我在台北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在台北故宫查到与明清建筑个案有关的满文档案9件,其中有一个原件是康熙六十年兴建康熙行宫和王府竣工的奏折,详细记载了康熙郑家庄(现叫郑各庄)行宫、王府、城墙、庙宇、护城河、营房等等史实,一共修建房屋、游廊2572间。现在昌平郑各庄仍有城墙遗迹和护城河。” “只有竣工档案还只是孤证,孤证难立。”阎崇年找到了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郭美兰研究员用了20天时间,在满文档案中查出了康熙五十七年这项工程兴工的档案。“兴工的档案找到了,竣工的档案找到了,且两个档案基本合掌,这就证明郑家庄这个地方修建了康熙的行宫、王府、城墙、护城河以及兵房”。 但是,《清史稿》明确记载康熙行宫、王府在山西祁县郑家庄,阎崇年认为,《清史稿》的记载确实出现了差错。理由一,康熙太子胤礽死后停灵在这儿,雍正皇帝说他要去祭奠,如果在山西祁县停灵,雍正不可能去,因为雍正基本没有出过北京城,13年一直在北京;其二,雍正有一个档案明确记载郑家庄在北京德胜门外;第三个证据,雍正明确在档案里说过,在那里设立30桌,乔迁之喜的时候去送行的那些王公贵族中午在那吃饭,晚上一定要回到北京城,不能在那儿住,如果在山西祁县,中午吃饭晚上不可能赶回来。 阎崇年说:“这个行宫建完后,康熙还没有去过就故去了。雍正登基后,让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来住。并封弘晳为理郡王,不久又晋升到理亲王。乾隆四年,弘晳因宫廷内争被乾隆把理亲王给革了,迁到北京景山东果园禁了起来。乾隆七年弘晳故去,王府迁到北京华侨大厦一带,后来乾隆下令平毁,这个痕迹就不存在了。” 阎崇年强调:顺治入关以后,北京所有的王府都在内城,北京城外的王府只有这一个,又有城墙又有护城河又有王府又有行宫的仅此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