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2月底,温家宝总理和网民互动时表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温总理说,他很希望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总理的这个心愿,让很多爱书、读书的人们心头一暖。 目前,国内几个拥有地铁的城市里,人们在奔忙的路途中,到底有没有时间捧起书报?阅读状况离总理的心愿有多远?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地铁,实地观察。 北 京 地铁拥挤,看书有时不方便 本报北京 14:30—14:52,记者在大望路站登上了1号线列车。车上比较拥挤,走动很不方便。从大望路站到东单站共4站路,记者换了4节车厢。前3节车厢人都比较多,目光所及,没见人看报读书;第四节车厢人相对较少,有5位乘客在读报,包括《京华时报》、《环球时报》、《北京晚报》和时尚杂志。读《环球时报》的李春坤告诉记者,他坐地铁十分频繁,“看报纸已成习惯了。”但他也无奈地表示,北京的地铁大多很挤,尤其是上下班高峰,即使有个座位,看报也不方便。 15:00—15:20,复兴门站台,不少人边等车边看报。靠近站台入口的立柱旁有一个简便的小报摊,一位穿着制服的中年女士告诉记者,今年许多报纸涨价了,销售情况比往年要差一些,一天大概能卖出去五六百份报纸。 15:22—15:50,记者换乘2号线列车。2号线上的乘客明显比1号线少,六成以上的乘客都有座位。地方宽松了,阅读的人也多了起来,除了报纸杂志,记者还发现了读书的人。坐在记者旁边的中年男士,在读一本时事政治类书籍,对面的中年女士,捧着一本人体经络方面的书在读。一位年轻女士上车坐下后,从背包中拿出一本外国小说——《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这位做会计工作的女士告诉记者,她平常主要靠网络获取新闻类信息,但出门的时候会在包里塞本书,“方便的时候拿出来读几页,挺好的。” 上 海 不少人已习惯地铁阅读 本报上海 上午10时整,记者在世纪大道地铁站登上一趟2号线列车。由于是换乘站,车厢内坐满了乘客,有7人在读报、1人在读文件,根据当时的乘客总人数估算,阅读者的比例在15%左右。捧着一份《环球时报》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也静不下心来。每天在地铁里的1个多小时,反而是一天中最有时间和精力看书读报的。” 10:00—11:30,列车在2号线上走了一个来回。历时1个半小时的路程中,记者所处的这节车厢,有近30人读报;读书的人较少,只有两个人;阅读各类杂志、文件、材料等有9人。阅读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其中,有老年人戴着眼镜读报,有女孩子翻阅时尚杂志,有外国人在读英文报纸,也有学生模样的人在看参考资料,还有人在复习《保险法》,口中轻轻背诵…… 11:30,记者选取了东昌路站的一处报摊观察。半个小时内,有19人前来买报纸杂志。报摊老板告诉记者,上下班高峰期时生意更好,一天毛收入总有上千元,最少卖掉三四百份报纸。 上海地铁交通网络日渐发达,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依赖地铁出行,地铁阅读也逐渐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上海有关部门也在有意识地营造更好的地铁阅读空间,如每天早上派发免费报纸《时代报》。去年8月,上海地铁9号线还在全国率先推出首个自助式流动图书馆,免费向所有乘客提供图书杂志。 广 州 年轻人爱用手机看“书” 本报广州 上午10时整,记者从体育西路站上车。车厢内乘客较多,但还不太拥挤。列车一路飞驰,不到25分钟即跑过8站,到达长寿路站。其间乘客上上下下,记者所在的一节车厢始终保持在120—150人左右,几乎没有人读书,大概有10人在读报,多为中青年男士。 30多岁的于昌莉上车坐下后,摊开一本《故事会》杂志读起来。她告诉记者,自己家住番禺市桥,在长寿路做玉器生意,每天要坐两趟地铁,每趟都在45分钟左右,“每天忙着做生意,没时间读书。正好坐地铁时间长,可以利用起来。” 两个小时内,记者在车厢里、站台上共计看到40多人在读报。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手机阅读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选择。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徐浩华说,“本来上班就要背很多材料,再随身带本书太费劲。现在手机屏幕这么大,功能也很全,把电子书放在里面,随时都可以拿出来读,多方便!”他告诉记者,当前流行的几本网络小说,他都是坐地铁时用手机看完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都订制了手机报,有的还开通了GPRS功能,在地铁中用手机上网阅读,既打发了时间,又能随时掌握新鲜资讯。 为方便乘客阅读,从2006年10月开始,广州地铁总公司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办《羊城地铁报》,成为内地第一份地铁报纸,覆盖广州全市44个地铁站及6大商业旺区,每天清晨上班高峰期免费赠阅。据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地铁每天有100多万的客流量,《羊城地铁报》日发行量达20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