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遭学生嘲笑 严格?遭学校施压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成教师“噩梦” 为赶时间,老师帮学生补写“参考文献” 下周一早上,打印装订好的毕业论文就必须摆到系教务秘书的桌上了。周五下午,徐妍(化名)对她指导的学生“会交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心里还没有一点儿底。 在贵州省某高校新闻系任教的她又一次给学生群发短信:“孩子们,下午4点前务必将论文最终稿发到我的邮箱里!!!” 徐妍的3个“孩子”,一个在陕西找工作,一个在湖南找工作,最后一个倒是在学校,也天天奔波在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之间。 下午4点,她准时打开邮箱,已经有两篇论文在等她了。在陕西的学生小邹还没有交,不过他的QQ倒是闪起来:“老师,我还在改,再等等啊。” 打开交来的两篇一看,其中一篇论文格式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徐妍跟学生小李交涉:“赶紧改!” 小李说:“老师,我不知道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徐妍奇怪:“你们不是每人都领了一本《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规范》吗?”小李回答:“没有啊!” 徐妍无法,只好叫她找宿舍的同学借一本看看。过了一会儿,小李在QQ上发过来一个鬼脸:“噢,找到了,是有这本书!”还安慰徐妍:“你别急啊,我现在就改。” 徐妍气得两手搁在键盘上半晌,不知道该说什么。 到了晚上,小邹的论文总算写完了,可是没有附上参考文献。徐妍只好再给他打电话,可小邹很犯愁:“老师,我下午是在网吧里写的,现在没有电脑了,怎么改啊?我明天坐火车回贵阳,回来再加上行不行?” 徐妍一算时间来不及了,只好说:“算了!我帮你加吧!” 这是徐妍工作三年来第一次指导本科毕业生写论文。为了保证质量,她婉拒了很多学生的请求,只留下3个学生。 后来她才知道,这么多学生想请她当指导老师,是因为她是“新手”,被认为“好说话”。 指导论文就是和学生斗智斗勇 对另一高校法律系的副教授欧阳微来说,帮学生补写“参考文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作为教学骨干,欧阳微每年都要带10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写论文:“格式不合格,我看都不会看一眼,你改对了再交给我。” 尽管态度比徐妍“强硬”得多,但在欧阳微看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 “现在指导论文就是和学生斗智斗勇。”欧阳微说,其实,学生们都知道,就业压力大,如果因为写论文而耽误了找工作,老师们也于心不忍,“于是,学生们就利用老师这种矛盾的心理,一次次试探我们的底线。” 这种斗智斗勇从论文开题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徐妍说,开题时,她被学生列出的论文题目“吓到了”。“一个想写‘论新闻与法治’,还有一个题目是‘经济新闻研究’,都是大得可以出本书的题目。我只好从头教起,怎样选择一个小而易于着手、平时思考和积累比较多、自己又感兴趣的题目。” 第二次讨论题目,总算达成了共识。根据不同的题目,徐妍认真为每个学生列出了书单,叫他们回去好好研读后再动手。 没想到,一个月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初稿,和当初确定的题目根本不一样。 “后来我才想明白,我们之前讨论的论文选题,都是他们临时搜索的或者想出来的,哪儿有什么兴趣,哪儿有什么思考,哪儿有什么积累?” 论文指导包括一系列琐碎的事务 最直接的交锋当然是“抄袭”与“反抄袭”。 “几乎没有完全不抄的学生。”欧阳微说,区别只在于:聪明一点的学生抄书,不聪明的学生才抄网络。 欧阳微见过的最极端的情况是:“曾经有一个学生,第一稿拿给我,从网上下载的全文除了作者名字外一个字没改。第二稿,又用两篇文章简单粗陋地凑在一起,还是一个字也不愿改。” “其实,指导老师的工作主要就是查看学生是否抄袭。”云南一所高校国际贸易系的副教授李春艳说,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反抄袭”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今年,她和同事们组织了低年级的学生集中到电子阅览室一篇一篇地查看,“凡是网文引用过半的,一律取消答辩资格。” 经过比对后,一大半论文得返工重写。但这也无法阻挡学生们“前仆后继地抄”。 “他们都学乖了,怎样抄出水平、抄出风格,还要抄得让人搜索不到,这技巧都够写一篇论文了。简单地说,同一句话,主动变被动,能倒装的句子就倒装,想法子把原意换种方式说出来。”欧阳微总结说。 徐妍说,三次易稿,其实就是逼着学生把论文打磨得没有抄袭痕迹的过程。“最开始,他们只加上了一些起承转合,我不满意;他们又把几篇相似文章的内容拆分重组,我还是没通过;最后才用自己的话重新写了一遍。” 其实,反抄袭只是指导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指导工作还包括一系列琐碎事务,比如,一一给学生打电话催稿——部分学生是因为外出找工作耽误了论文写作;部分学生是因为做事拖沓,借口找工作而迟迟不交。“这屡屡打乱老师正常的日程安排。” 另外,一些学生依赖心理太重,想着反正有老师把关,使得论文中谬误百出:有的语句不通,有的别字连篇,有的连基本的主谓语都搞不清楚,老师还要充当语文老师。许多论文的英文摘要都是直接由电脑软件翻译出来的,这时又需要指导老师来亲自修改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英语病句。 李春艳曾经拿到一份打印好的论文定稿,封面上赫然写着“关于替身苏州投资环境的思考”。翻到内文,她才明白,“替身”为“提升”之误。 “你想想,整个封面只有一个标题和一个作者名,这么刺眼的一个错误,他自己愣没看出来!” “个别学生你对他严格,他还说,老师别这么认真,其他同学都是一个晚上赶出来的。”李春艳说。 欧阳微说,只要不是一半以上抄袭,结构合理,语句通顺,观点正确,一般都能通过,要求并不苛刻。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一些学生尽管有自己的想法,却因为归纳总结的能力比较差,表达不出来。 学校暗中降低了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 今年,李春艳所在的学校有10%左右的毕业生在两次答辩后仍然没能过关。这些学生联合起来向媒体和市长热线投诉,反映学校“无故取消”他们的答辩资格。 迫于压力,学校给了这些学生第三次答辩机会。 “这简直是藐视我们的劳动成果。”李春艳所在学院的全体教师抵制参加第三次答辩会,学校只好另外找人,答辩会草草了事,除了3名学生外大部分人都顺利过关。 学校暗中降低了对本科毕生业论文的要求,这让指导老师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现在都下定决心,以后的论文,只要是篇文章,就放行,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但李春艳也很清楚,“有些学生轻松抄袭,老师睁只眼闭只眼放过去了,转过身,学生就嘲笑老师:这几个笨蛋,随便抄一篇,他们也看不出来。” 这似乎是个困境,两边不讨好:“放水”?遭学生嘲笑;严格?遭学校施压。 “每指导一个学生,老师只有300元津贴,但要看三稿甚至五六稿,每篇论文就像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一压就是一年。” “我宁可把这活儿外包!”李春艳说,“指导一个学生论文,比自己写一篇都累!” 刚刚忙完2005级学生的论文答辩,李春艳又接到通知,2006级学生中的27人将由她担任论文导师——为了与找工作的时间错开,大部分学校都已将学生写论文的时间提前到大四上学期。 “这是一个‘噩梦’,但年年都得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