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立石,又称发碑石 成山头附近出土的秦祭玉 秦始皇东巡塑像 秦始皇不远万里从中原来到这偏僻的东夷之地,出于什么目的,他又在这里做过什么?始皇东巡遗迹探寻 成山头,位于荣成境内,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最东端。它靠海,却无柔沙细浪的海滨;是山,却少泰山的挺拔俊秀。然而正是这样一处偏僻之地,历史上却因秦始皇的两次到访而声名大噪。 尽管《史记》中对此有过记载,但却寥寥数笔,让后人产生了诸多疑问:秦始皇不远万里从中原来到这偏僻的东夷之地,出于什么目的,他又在这里做过什么? 古往今来,在民间和史志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传说。有人说他是来求仙药的;有人说他是来射大鲛的;也有人说他是来巡视疆土的;还有人说他是来拜日的……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这一神秘面纱正慢慢揭开。 《史记》所载“成山”乃今日“成山头” 在《史记》中记载着秦始皇曾两次到过“成山”,司马迁笔下的“成山”是不是今天的荣成成山头呢?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断定,两者同指一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意指成山陡峭地伸进海里。这与现在的成山头三面环海的地势相吻合。清道光版《荣成县志·古迹》记载:“秦皇宫,在成山上,始皇东游时筑。后人即其遗址为始皇庙。明正德七年毁于火。土人为立小庙一楹。国朝道光元年道人徐复昌改筑大殿三楹。”这就表明,现坐落在成山头上的始皇庙,曾是秦始皇东巡的行宫旧址,毁后被建为始皇庙。另外,史书中还有“……日主,祠成山”、“礼日成山”、“成山祠日”、“不夜,有成山日祠”等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成山卫教授王苹(字秋史,山东历城人,康熙三年进士,官刑部侍郎。康熙四十五年,王苹应试举进士,应以县令补用,因母老不忍远离,改任成山卫教授):“日主祠在海东岸尽处,过祠不复有岸。”由此可见,日主祠所在便是今日成山头,“礼日”、“祠日”等活动也是在成山头进行的。 大量古书记载,成山头这一名称是随着海运业的兴盛才取代了成山,成为这一区域的专用地名,如果不涉及航海,明清以前的志书对这一区域的记载都是成山而非成山头。因此可以判断,司马迁记载的成山就是今天的成山头。也就是说,秦始皇确实到过荣成的成山头,并在这里有过较长时间的停留。 古玉“锁定”秦始皇 1982年,在荣成市成山头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在一处隆起的土堆下,发现了玉璧、 玉圭等一组三件玉器。 1979年,在同一区域,也曾出土过类似的四件玉器。 当地人描述发现古玉的地方“是一个高约 经过仔细观察,专家在1982年出土的玉璧上面发现了很多雕刻的细小花纹。这些花纹是在玉的表面雕出一些稍微鼓起的小圆点,圆点上面有一个小涡纹,就像一只小蝌蚪,考古学上将其称之为“谷纹”。因为早期的璧是朴素无华的,多数都没有花纹,一直到周代,玉璧上才开始出现小花纹,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整个都是一样的纹饰,以谷纹璧居多。所以专家肯定地将这组玉器的年代锁定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在古代,玉器是中国最高级别权利与地位的象征,而圭、璧一类的玉器主要分为祭玉和礼玉两类。 联想到史书记载,秦始皇曾两次登临成山,专家们推断:这两组玉器极有可能与秦始皇有关。 一赴成山头祭日颂功德 继三件玉器出土之后,考古专家又在附近区域进行了考察,在玉器出土地一侧的沟坡上发现了一条烧沟遗址,沟内出土少量残瓦残砖及器耳、器口等。在保存完整的瓦当上,专家看到了与秦代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出土的瓦当风格完全一致的S 云纹。随即,在两组玉器位置的中间,考古专家发现了被掩埋的砖砌踏步和台阶,这在秦朝的墓葬中未有先例。 据《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注“坛、折,封土为祭处也”,再结合出土的玉器、酒器及烧沟等,专家断定此处可能是当年的封祭之坛,出土的玉器应属祭玉。《史记·封禅书》记载“(嬴政)即帝位三年①,……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五曰阳主,祠之罘……七曰日主,祠成山……”而成山头早在远古时期,就因其地理位置被认为是“天尽头”,太阳又是从东边升起的,因此,先民便把成山头看作是日神的住所,在这里举行各种祭日活动。 据此,专家断定,秦始皇第一次到成山头后,举行了祭祀仪式,祭拜的是八神之中的日主。这一推断随后便得到了印证。1975年8月,烟台芝罘岛的阳主祠也发现过年代风格造型与成山头古玉完全一致的祭玉。 在成山三山的南峰,有一块残碑,当地人称之“发碑石”,意思就是这块石头能够生长变大。也有人考证是“法碑石”,意指皇帝立的碑。由于碑身残失,只剩残茬,碑文无从考证。道光版《荣成县志》载:“天尽头碑:始皇东游,立石成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②,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陲,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由此可见,秦始皇立碑实为封疆表界,颂一统天下之德。 综合礼日、立石,专家认定秦始皇第一次来成山,主要目的是歌颂功德,标榜帝王权威,祈求国泰民安。 二赴成山头魂断求仙路 关于秦始皇第二次登临成山的所作所为,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具,见则以连弩射之。’……乃令入海者赍捕巨渔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出游巡视。途中来到琅琊,在此求神药未得的徐福怕皇帝怪罪,便谎称海中有大鱼作怪,请求派人射杀。秦始皇便亲率兵将做好捕射大鱼的准备,并一路从琅琊向东北沿海走来到成山头,没有见到大鱼,到烟台芝罘后,见到并射杀了一条大鱼。由此可见,秦始皇第二次东临荣成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寻找和射杀大鲛,好得到神药。然而求仙不得,病死于西归途中。 后人有言:“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所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也。” 注解:①②是同一年。公元前 247年5月,秦庄襄王死,嬴政立,次年为始皇元年。始皇二十六年亲政称帝,也就是《史记》 中所说的“即帝位”。“即帝位三年”当为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 相关链接:秦桥遗迹的传说 成山头最高点海拔 在谈论成山头的古迹时,人们总忘不了提及秦桥遗迹。其实这并不是一处真正意义上的古迹。因为它并非人文景观,而是天然存在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它很早就与秦始皇附会着并演变成了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使得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它看成是秦始皇修桥的遗迹。 秦桥遗迹又名秦皇桥,在成山头南侧大海中,由海中四块巨石天然构成。由于礁石嵯峨,若断若连,随潮涨落,出没海面,其形如桥,似人工架设。 历史上对秦桥遗迹的记载很早。十六国时期宴谟的《三齐略记》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十三山,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神人鞭之见血,今召石山石色皆赤。”“始皇造桥观日,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感其惠,求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入海四十里,与神见。左右有巧者,潜画其像,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前脚才立,后脚遂崩,仅得登岸。” 话说秦始皇为了到海中观日,便决定在海上修一座桥。可是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石头呢?山神便把城阳的十三座石山调动起来,沿着始皇东巡的路线,直奔东海。哪座山跑慢了,山神便挥鞭猛抽。当这些石山跑到海边时,早已累得散了架,道道伤口往外淌着殷红的鲜血!直到现在,成山头上的石头还是东一簇、西一簇,歪歪斜斜地布列着,红色的岩石上布满了道道沟壑,犹如鞭挞。 由于大海不为山神属地,运来的石头便一直堆在岸边,海神便主动帮助秦始皇填海造桥,一条直伸大海的石桥很快便修好了。秦始皇十分感激海神的帮助,便想与他见上一面。海神说:“我长得丑,不要让人画我的像,才能与皇帝见面。”秦始皇应允后,便骑马带着侍从沿着海神修建的石桥走出四十里,才见到了海神。侍从中有善于绘画的,偷偷地为海神画像,海神发现后,十分生气地说道:“皇帝不守信用,请速速离去。”秦始皇调转马头往岸边跑,只听身后轰隆隆地巨响,修好的石桥开始崩塌,秦始皇刚登上岸,石桥便全部沉入海底,只剩下靠近岸边的四个桥墩在波涛中乍出乍没,时隐时现。 脍炙人口的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使得礁石因秦始皇而声名远播,被列入荣成八景之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气势磅礴的诗赋。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 海上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