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明星唱诗词:“新国学教育”还是“样板工程”?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8-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首耳熟能详的《东风破》让众多青少年“竞折腰”:他们在哼唱周董的《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时,不知不觉地触碰到了中国文化的内里。

     

      因此,很多人猜测教育部筹划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的灵感也来源于周杰伦和方文山的系列创作。而教育部准备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的想法,和这几年出台的青少年冬季长跑、课间跳交谊舞、京剧教育走进课堂一样,又引来一片争议之声。

     

    明星“唱”诗词,初衷可赞?

     

      近日,在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现场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透露,有关部门准备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王登峰司长提出:“国学教育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提升个人素质,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国学的关注和认识。”

     

      “现在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王登峰司长还表示,“我们可能会向大学生征集以经典诗词为歌词的原创歌曲并邀请著名歌星演唱,这也是一种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辨别的方法。”

     

      对于这一想法,一些人认为,出自于对青少年心理和接受状况的考虑,将经典诗词谱曲、请流行歌星演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上口的旋律、唯美的词韵,尽可让孩子们在音乐当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网友“三生有姓”认为,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完全契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可以让孩子们真心理解和喜欢上国学。网友晓凌觉得,过于呆板的形式让国学和孩子们越来越远,如果借此可以让孩子们不再绷着脸,那就不必担心国学被“吓跑”了。

     

      事实上,中小学生对旋律的喜欢、对“酷毙”风格的崇拜,一些流行歌手演唱的带有古典韵味的歌曲早已悄然流行,周杰伦演绎的《兰亭序》、李宇春的《少年中国》、周笔畅的《谁动了我的琴弦》,无不带有浓浓的中国诗词韵味,歌曲旋律清新雅致,内容也是别开生面,孩子们在哼唱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力量。

     

    新国学教育,还是“样板戏”?

     

      然而,这一提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网上网下质疑不断,焦点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

     

      A、国学可不可以拿来传唱?

     

      有关资料显示,“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由此可见,“国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当代文化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领域也是庞杂无数,因此了解国学的网友不由质疑:国学可以传唱吗?

     

      新华网网友“我的小敏敏”就认为:“经世致用,修身怡心是国学的实质意义。国学不是潮流,国学不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星演唱经典诗词只会造就更狂热的追星热潮,恰恰与国学的实质相悖。”

     

      网友“一眼的光明”坦言:以前的诗歌都是有曲相和的,但是与现在的流行歌曲不一样吧?即使记住了歌词又怎么样?不理解内涵还不如不记呢。李太白之高昂,杜工部之沉郁,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情是现在的流行歌曲能唱出来的吗?

     

      B、打击“伪”国学

     

      兰州城市学院教师穆丽是一位国学爱好者,闲时经常读一些经史子集,谈到当下的国学教育,她觉得热炒的一些事情多少带些“伪”国学的印记。“你让我严格定义‘伪国学’,按照学术上那样定义我说不来,但是‘伪’多少是虚假的意思吧?国学是需要静下心来,探其精髓的学问,不能浮躁流于形式,但是现在很多流于形式的所谓‘国学’普及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好事。我想只有深刻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才能被深深打动和感染。”

     

      网友“哗啦啦啦”认为,国学早就被贴上了时尚的标签,申奥成功、奥斯卡颁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产生轰动影响的时刻,都有国学露脸的机会,但终究消弭于一时,远未形成气候。网友“春天的柳絮”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国人对国学的由衷认可和接纳?依我看,国学精神并未丢失,恰恰是流于表象化的追求形式,反将关乎民族文化信心的内在推力置之度外!”

     

      C、这样的新国学教育可能最终沦为“样板戏”

     

      当争议重新回到是否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时,对于操作层面的问题成了大家热议的内容,怎么推广?怎么普及?以往的一些创新之举最后不都不了了之了吗?

     

      网友“农科大123”认为:教育部的动机很好,这是绝对的。只是怎样选择歌曲,如何利用歌曲?这个有些太难。网友“quba”观点更加尖锐:“让小学生跳跳交易舞,唱唱京剧,学学性教育,追追明星,谁干的?”

     

      这些观点和现象不得不令人反思:为什么每每这样充满创意的教育方式,最终会悄没声息或沦为“样板戏”?

     

    教育,如何完成创新之后的诗意回归?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梁一仁,在谈到国学教育和流行歌星演唱诗词时,提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问题。

     

      梁一仁认为:“国学普及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在于内容。从明星的国学素养方面讲,似乎不足以承担国学教育的重任。但这个社会是一个受商业影响很大的社会,国学的传播、普及也要借助于商业的感觉和影响力。借助明星的示范效果来传播国学使用的可能就是这种商业手段。要是以商业为目的、为目标,就是投机行为,不但无助于国学的普及,而且长远是有害的,让国学教育误入歧途。国学素养的培养重要的是信念、情感,这是可以融入生命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培养的,所以很难。在这种背景下,所能采取的权宜之计和长远之计都是对的。对师资的加强也应是两手并重:长远的培养和短期的培训都要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实际上,近两年来,从学生课间跳交谊舞到京剧进课堂,都引来了不少争议声,教育创新之举一路蹒跚而行,美学教育也好,国学教育也罢,大家都在渴望创新之后能有一个诗意的回归: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深邃的精神内涵带给青少年,让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更加真实自然。

     

      从2004年起为北京市多所中小学进行京剧教学指导的京剧演员张四全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他的感触,他认为“京剧进课堂”不是培养专业演员,而是让更多的人从小接触、了解传统文化艺术。“重点不是看孩子们会唱几个曲目,而要看他们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思想上有无提升。”

     

      早在教育部提出京剧进课堂之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从1997年就已经这样做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薛守义介绍说,课堂里,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表演、一起欣赏,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灌输、志趣的培养、艺术的感染、思想的沟通过程,使学生有亲近感,变被动接受为文化自觉。

     

      “有了京剧这个‘梧桐树’,我们就能请来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李维康、于魁智、李胜素等。”谈到京剧进课堂的效果,薛守义说,这些京剧大家在和学生们交流过程中,不用刻意的营造、没有呆板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都在学、唱、演的过程中升华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