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竞答问卷凸现民众参赛热情 世界博览会的“博”字究竟有哪些含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字怎么读?究竟是“蒸气机”还是“蒸汽机”?究竟是“倒记时”还是“倒计时”?一场“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上月在上海开赛。没有想到,这套100道试题公布后,即引发了上海和全国各地读者“咬文嚼字”的热潮。至7月31日,已收到来自全国的竞答问卷20多万份。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郝铭鉴告诉记者,大赛一开始,他就接到北京华夏出版社的电话,对方全社人员参赛,作为一项业务考核。后他又接到美国一位华人朋友来电,说在波士顿和佛罗里达,一批华人对这项比赛兴致盎然,已经集中讨论了几次试题。 参赛热情高涨始料不及 试题中,有关莫泊桑反对在巴黎世博会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故事,有关清末小说家陆士谔幻想有朝一日在上海浦东举办世博会的细节,读来让人大开眼界。 究竟是“宫爆鸡丁”还是“宫保鸡丁”?究竟是“糖醋里肌”还是“糖醋里脊”?有关中国各地菜名的三道错别字辨析题,涉及十多个名词,让人一边答题,一边体验无穷乐趣。 这套试题7月19日、20日在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和东方网、世博网上公布后,一股“咬文嚼字热”即在上海掀起,并波及全国。不仅成为今夏不少市民茶余饭后热衷讨论的话题。更成全家参战“享受了一回难得的学习乐趣”。 “自从大赛开始,我家的电话就成了‘答疑热线’。”语言文字专家金文明说,这次比赛是完全公开的,参赛者可以查字典,求助互联网,也可以请教专家,这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人倡导的“开卷有益”之风。 据说,上海三大报在刊发试题的过程中,不少编辑记者也争相答题。对于试题中的一些难解字,还查典问师再三考证。 在百度网的“咬文嚼字”贴吧内,不少网友广发“英雄帖”呼朋唤友,相互请教,“解剖”试题中的难点。 面对100道试题,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认对试题中的95题赞赏有加:“写信要讲究格式,尤其是信封上收信人的写法。下列关于收信人的写法不妥的是:A.赵元教授(收)B.赵元收C.赵元教授敬启D.赵元教授收E.赵元(教授)收”。于漪老师说,她每天收到的信件,有不少就是有题目中所列举的毛病的。她认为这个题目不仅仅是传播语文知识,而且是在传播人际交往的礼仪,是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赛题别开生面、寓教于乐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介绍说,“30多位专家,历时3个多月,从1000道候选试题中,‘海选’出了这100题。其中大部分试题的元素,都来自街头巷尾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专家希望将世博会的小常识与语言文字规范的普及融于一体,寓教于乐。” 这套题目,难度适宜搭配合理,多数是容易的,仅凭日常生活知识就能回答,比如是“哈密瓜”还是“哈蜜瓜”,是“麦杆”还是“麦秆”等。这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扩大参赛人数有帮助的。中等难度的题目,如“拾级而上”的“拾”怎么读,是“巨擘”还是“巨擎”,但只要查阅工具书,这些知识点是都能找到的。这样的题目能让读者跳一跳,又不至于让他们够不着。还有几道题目设计有一定难度,如将姓氏“杨”说成“木易杨”,把“章”说成“立早章”等是否符合造字实际,还有“博”字左“十”右“ ”的含义各是什么,等等,这些就不是一般人随便能够判断的了。这样的题目能有效地拉开分数,也能让参赛者有一种饥渴的感觉,期盼着早点知道答案。 有些题目看上去只是一个用字的问题,其实,知识含量很大。比如“美( )美奂”,括号中应该选用哪个字?“伦”,“轮”,还是“仑”?不过不知道这个成语原来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与众多,如果不知道这三个“lún”中哪个字有高大的含义,回答起来就不会有把握。而且,试题中所考的知识点都是很常见却容易用错的。比如“必须”与“必需”、“置疑”与“质疑”、“阻击”与“狙击”、“结合部”与“接合部”等。专家们认为,一些差错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不少人对此习焉不察。把它们出到试题里,可以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这对净化我们的城市语文生活,是有切切实实好处的。 规范语言:有助于向世界表达真实的中国 以往在中国文化界,一直有所谓的“推敲传统”“善本传统”以及“一字师”传统。郝铭鉴认为,通过这次大赛,或许能增加国人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敬畏、尊重之情。 于漪认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下,祖国的语言文字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汉语词库,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粗糙、低俗、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对人们的用语习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金文明说,文字功夫是需要长期“修炼”的,时下部分语言文字的音、形、意,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错乱”,这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有一定关系,更与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有关。学术界、出版界、传媒界应当对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负有一定责任,这需要大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他希望,“咬文嚼字”不要仅“热”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