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文抄袭频见报 学术不端需要什么样的“防火墙”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最近,论文抄袭事件频繁见诸报端。专家认为,很多失范行为是“不懂”造成的

     

      7 24日,西安交通大学6位教授联合举报该校长江学者造假;715,西南交通大学认定该校副校长黄庆论文抄袭事实成立,取消其博士学位;78,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原所长成崇德被同事举报,并称之为“学术巨骗”;76,郑州大学严肃处理贾士秋教授聘任论文作假行为,决定免去其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并解除教授聘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术不端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教授们到底怎么了?

     

      也正在此时,一本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指南》)出版。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该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

     

    【“不是大家都成心弄别人的东西”】

     

    知识产权自古不受重视

     

      事实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远比媒体报道的复杂。西南交大决定取消黄庆的博士学位后不久,黄庆本人就发布网文对此“持保留意见”,并认为自己的论文是运用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相关理论来研究企业集团的产权效率等问题,《经济学原理》在很多学校被当作教材,并不构成抄袭。那么,如何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呢?

     

      王宁的另一个身份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告诉记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2002年前后学风建设委员会就着手起草学术不端惩戒条例和学术规范指南。究其原因,一方面,当时学术论文不规范现象在我国高校比较普遍,必须告诉大家如何避免学术失范;另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治,否则会影响到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即使是目前学术不端行为不时见诸报端,王宁仍认为这并不代表主流。并且,有很多的学术失范是由于“不懂”造成的,并不是大家都成心去“弄”别人的东西。王宁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科学技术不发达,大家都不太重视知识产权。古代知识是传承式的,像二十四史这样的经典名著,你很难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往往是落到哪个名人的头上,就是谁写的了。古代也不讲究发明权,那么多的工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也不清晰。比如,现在说毕升发明了印刷术,说不定在毕升之前早就有人“鼓捣”出来了。目前存在的许多学术失范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家缺乏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

     

      另外,大学生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曾举过一个例子:他开设“美国历史与文化”选修课时,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读书笔记,结果发现有20%的学生是原封不动从网上复制下来的。王宁分析说,现在有不少学生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并不全面。如有的学生认为:“引用了别人的观点是因为我觉得它好,学习了不就成了我自己的了吗?为什么还要作注释呢?”学生抄的往往是好文章,教师难以发现,被抄者也不会发现,这样一来,抄袭的学生会得高分,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生反而得分不高。

     

      其实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学术规范的书,也不乏指南类读本。即使是刚出版的这本带有“教育部”字样的《学术规范指南》,王宁认为这也只是一个行业规范,并不是教育部的规定。

     

    【“好人做好了,坏人就露了出来”】

     

    学术规范要有可操作性

     

      对于学术界种种学术不端现象,杨玉圣总结为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沽名钓誉、学位注水、评审腐败等八类行为。以高校教材的低水平重复为例,据《中华读书报》报道,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冠以“概论”、“新编”、“教程”等名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出版不下300 种,不仅编写内容、体系设计大同小异,并且其中至少有2/3是抄袭了同一本教材。

     

      人文社科领域学术不端现象比较复杂,其中社会科学领域尤甚。王宁说,他们起草规范指南时前后写了七八稿,也没有找到感觉,总是有“详也不是、略也不是”之虑。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近3万字的简明指南。《学术规范指南》强调可操作性,不能只讲大道理,大家不知道什么就讲什么,特别是要讲清楚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学术规范指南》着重从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作了简要说明。王宁说,在编写指南时他们是字斟句酌,几乎每一句话都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引用与注释规范方面,有些人明明采用了他人的观点或资料,为了冒充首创,故意把最应列入参考资料的文献删除,对应当作直接引文或间接引文的文献有意回避,不出现注释,只列在参考文献目录中,这属于有意遗漏。如果故意回避的资料数量较大,或者涉及论文的主要观点、方法、证据,实际上已经形成抄袭,构成侵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学术批判的不正常现象。这些年有不少站出来揭露学术不端行为的人被告上法庭,打官司最后还输了;还有不少人因此得罪了同行,受到排挤甚至是打击报复。王宁的同事、北师大伍铁平教授就曾因用文学性的语言称一位造假者为“学术骗子”,被对方告上法庭。《学术规范指南》强调,学术批评文章反驳别人时不可诬蔑、攻击,更不允许讽刺、谩骂,肯定别人时也不可夸大其词、肆意吹捧,坚决杜绝广告式的伪书评。

     

      王宁坦言,《学术规范指南》并不是给故意抄袭者看的,并且,这些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已经大为减少。“好人做好了,坏人自然就露出尾巴来了。”王宁说。

     

    【高校领导学术不端行为影响极坏】

     

    严肃处理是荣不是辱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超过50%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另外,清华同方做了一个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库,结果发现有2万多篇文章存在主体部分雷同的问题。

     

      造假之风这些年在商业领域屡禁不止,三鹿奶粉事件等更是挑战了社会伦理的底线。受此影响,高校存在学风不正、学术浮躁的问题,也常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小小不言的事。目前的一些评价方式,如学科评估、核心期刊论文数等,似乎也在逼着学者们造假。王宁特别强调,学术评价要注重质量和合理量化,评价论文不以刊物的等级作为成果的绝对标准与唯一标准,评价学术研究者应当坚持“代表作”的评价方式。

     

      对不同性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长期以来是个难题。曾有人因此请求法院裁决,最后不了了之。记者注意到,《学术规范指南》特别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三种行为进行了区分。如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等属于学术失范,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属于学术不端,当权者利用学术权力获取名利则属于学术腐败。

     

      让人颇感忧虑的,是这些年高校某些领导的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腐败行为。学校和院系领导多占实验室、垄断学术资源等,在高校中并不鲜见。挂空名主持研究课题、在别人的学术成果上署名,等等,更在教师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真正做学问的教授们实际上是很苦的,在学术方面还受到不公正待遇,大学都成了这样,还能到哪儿去说理去。”王宁有些不平。

     

      王宁特别欣赏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也特别欣赏早些时候浙江大学对贺海波事件的处理,尽管那是自然科学学术领域的事。“有些学校领导不敢正视学术腐败行为,其实严肃处理了是荣,不是辱。”王宁说,别看对当权者的处理只是少数,至少公开造假的已经有所顾忌。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