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日全食应该看什么、怎样看?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将于2009722发生的日全食,从印度西部开始,全食带经过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缅甸,从中印、中缅边境进入中国,穿越西藏、四川、云南、湖北等12个省市区,经舟山群岛进入太平洋,然后经过日本的琉球群岛,在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结束。天气晴好前提下,长江流域约3亿人可以观赏到日全食,全国至少10亿人可以观赏到日食,例如北京可以看到最大偏度为72.9%的日偏食。

     

      日全食应该看什么、怎样看?在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门委员会举办的“科学与媒体对话之一——探秘日全食”会上,天文学家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日全食的5大看点

     

      “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是一个很明亮的圆面。实际上太阳外层还有色球层和日冕,但是与光球相比都非常暗弱,只有借助昂贵的设备才能看到。”北京天文馆工程师曹军介绍,日全食可以让普通人看到太阳光球以外的部分。

     

      一次日全食的全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阶段。曹军说,在日全食的全过程中,共有5大看点:

     

      之一是贝利珠。发生在食既之前和生光之后的瞬间,是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中透射出来形成的光斑,看起来就像小珠子一样,由英国天文学家贝利最先解释而得名。贝利珠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之二是色球层。全食发生时,明亮的光球被遮挡了,相对较暗的色球就会被看到,呈现为漂亮的玫瑰红色。色球非常薄,而月亮又处于不定的移动中,仅仅在食既之后和生光之前十几秒内可以看到。

     

      之三是日珥。发生在色球层上,看起来像火焰一样。日珥的形态不固定,有时比较大,有时比较小,但一般都可以看到。

     

      之四是日冕。被月球挡住之后,太阳好像变成一个黑洞,周围的一圈呈白色,这就是日冕,它是太阳外层的大气。

     

      另外,天空和环境也非常值得关注。在全食发生时,可以看到天上的很多亮星。即将食既的时候会觉得天空迅速变暗,金星、水星依次出现;有一些较亮的恒星也可以看到。

     

    全食带东部比西部更适宜观测

     

      本次日全食的全食带在我国境内南北宽约200公里,东西长近3000公里。在这个狭长的区域内,究竟哪个位置最适宜观测?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认为,全食带的东部比西部更适宜观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食延越长越便于观测。按照这个标准,全食带进入雅安的时候食延为4分多钟,到了东部的嘉兴、舟山就达6分钟左右。这是因为越往东,地球和月亮距离越近,月亮看起来更大,挡住太阳的时间也就更长。

     

      第二,太阳距离地平面的高度越高越适宜观测。日全食从印度西部开始的时候是早上,太阳还在地平线附近,日全食要经过大气干扰;而到了我国东部的时候已接近10点,太阳高度比较高,所以东部优于西部。

     

      “实际上,当天上午哪个地方万里无云,那个地方在全食带中不敢说是最佳点,至少是‘佳点’。”李竞说,影响日全食观测的首要因素还是当天上午全食带的天气情况。

     

    观测日全食别伤了眼睛

     

      “对于日全食观测,大家要特别注意生光可能造成的危险。”曹军说,在全食阶段,大家可能会直接用肉眼观测,而“生光是一刹那的,很可能来不及防护眼睛”。

     

      大部分人是用目视的方法来观测日全食。曹军强调,这部分人在偏食阶段必须采取减光措施。如果用望远镜观测,那么在全食之前应调整好焦点,从食既——也就是贝利珠消失后开始观测,可以着重观测日珥、色球层和日冕细节。从安全角度考虑,直接用肉眼观测或者通过望远镜观测在食甚前后就应该停止,防止在生光的刹那伤害眼睛。

     

      另外,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反邪教协会联合制作的科普片《天象奇观——日全食》中归纳了“五要”与“五不要”,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观测。

     

      “五要”:要使用专业日食观测眼镜;要使用小孔成像观测;要使用望远镜投影观测;每观测3分钟,要让眼睛休息30秒以上;全食阶段,当太阳被完全遮蔽时,才可以用肉眼观测。

     

      “五不要”:不要使用日常的太阳墨镜、烟熏玻璃片观测太阳;不要使用水盆或油盆观测太阳;不要使用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不要使用黑色胶片观测太阳;“非全食阶段”绝对不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太阳。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