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是真名士自风流--书圣王羲之的奇闻逸事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1-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族——琅琊王氏。他的祖父王正做过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做过淮南太守。曾首先倡仪晋室渡江,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他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做过东晋的丞相,是当时的大名士。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将领。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也学习李斯、蔡邕等的书法,博采众长。后人评其书法 “龙跳龙门,虎卧凰阁”。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众体兼擅,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为唐太宗所珍爱,唐太宗死后,将其陪葬在昭陵。王羲之的逸事如“东床坦腹”、“以书易鹅”等广为流传,可能在世人的心目中,王羲之是一位率性而为、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那么历史上的王羲之是否真如他的书法艺术那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呢?

        羲之年少时,性格内向,讷于言辞,并没显示出有什么出奇之处。相传一天王羲之正在伯父王敦家做客,王导和庾亮来拜访王敦,羲之便站起身来要告辞,王敦挽留他,说都是自家人,没有什么可难为情的。王羲之最先崭露才华便是在书法艺术方面,最早为卫夫人所赏识。王羲之年少时开始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十二岁那年,书法水平进步很快,卫夫人见了,对太常王策说,这个小孩一定会找出用笔的决窍,现在看他的书法便有老成之智。于是流着泪说,他将来的名声一定会大过我,会将我的擅书之名遮蔽。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成就一直是自信满满的。他曾给人写信说:“张芝在池边学习书法,池水都黑了。假使我也向他那样用功学习,我未必就不如他。”羲之的书法成就刚开始时不如庾翼和郗愔,等到了暮年,书法精妙。曾经用章草写了封信给庾亮。庾翼看了之后,深深叹服。于是给羲之写了封信。信中说:“我曾经收藏了张芝的章草十张,过江时颠沛流离,丢失不见了,我常常慨叹绝妙的书法真迹从此绝迹了。忽然看到你给家兄的回信,看了你的书法,焕然若神明,真可比拟旧时收藏的张芝的作品。”可见王羲之在书法方面是有意识的以前辈张芝为榜样,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他的书法艺术是可与张芝媲美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晋代士族大姓非常重视门第,在婚姻上讲求门当户对。当时的一位大士族郗鉴想与王氏家族联姻,在王氏子弟中为自己的女人挑选佳婿,就派门生到王导那去。王导让来人到东厢王氏子弟处所随意挑选。门生来到东厢逐一地仔细地观察了王氏兄弟后,回去向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子弟都不错。他们听说郗家派人来选女婿,一个个都衣着整齐、神态矜持。只有一个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正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在东床上坦腹而食的正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东床快婿”的成语就是由这而来的。

        王羲之书名大噪以后,世人竞相争求他的墨宝,也有一些逸事广为流传。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妪养了一只鹅,鸣声很动听。王羲之想买而老妪不卖。于是有一天王羲之带着亲友坐着车来观鹅。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看鹅,就把鹅杀了,烹好了等着王羲之来。王羲之因所爱之鹅因其欲看而死,慨叹惋惜了多日。山阴有一道士,善养鹅。羲之去他那里观鹅,非常高兴,坚持要买鹅。道士说:“如果你肯给我书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都送给你。”羲之欣然应允,书写完毕,带着一笼子鹅归家而去,非常高兴。

        王羲之还常常即兴书写。相传《兰庭集序》就是他酒醉之后即兴书写的佳作。王羲之曾到他的一个门生家,看见几面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与草书相半。后来门生的父亲不知道是王羲之的书法,以为是谁随意书写的,便刮去了。门生懊恼不已。王羲之曾经在蕺山见一老妇人,卖六角竹扇。羲之见其卖扇不易,便在每张竹扇上书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羲之便对老妇说:“你就说之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每张扇子卖一百钱。”老妇人照着王羲之说的去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过了几天,老妇人拿了一批扇子来找王羲之,请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没有答应。

        王羲之既有其纵情任性的一面,也并非对政事毫不挂怀。他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他做参军,长史。朝廷公卿爱其才,频频召他作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应命。后应扬州刺史殷浩之召,做了护军,又苦求做宣城郡,未被准许,最终做了右军参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较准确的判断。曾言辞垦切的写信告诫殷浩不要北伐,殷浩不听,果然被姚襄所败。他还曾开仓赈济饥民。王羲之最终辞官不作,因他与王述交情不好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少时即有美誉,与王羲之齐名,而王羲之平素就很轻视他,与他的交情不好。王述先做会稽令,因为母亲去世回到山阴办理母亲的丧事。王羲之代替他做会稽令,多次说要去吊丧,却连日不去。后来羲之前去吊丧,主人已经哭了,他却不上前就离去了,用这种做法来羞辱王述`,从此他们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王述每每听见角声响起,就以为是王羲之要来了,便收拾好了等待他的到来。像这样过了多年,而王羲之竟然一直没有再来,王述深为不满。等到王述做扬州刺史,将去就任时,路过会稽,没有拜访羲之,便离去了。在此之前,羲之经常对宾友说:“王述就只能作个尚书,到老了才能做个仆射。想再求当会稽令,是不可能的。”等到王述做了大官,羲之以在其下做官为耻,于是便派使者到朝廷去请求将会稽分为越州。使者没有达成使命,王羲之此举被当时的贤士所笑。不久王羲之内心惭愧,对其儿子说:“我不比王述差,可是官位与他相差悬殊,是因为你们不及坦之的原因吗?”王述后来到会稽郡视察,查出王羲之为政失察之处。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便称身体有病,离开会稽郡。在父母坟前发下誓言,再也不出仕为官。后来朝廷因为他发下的誓言太坚决,也就不再征召他做官。王羲之辞官之后,与东土人士游山玩水,荡舟钓鱼为乐。又和道士许迈共同修炼服食。不远千里采集药石。游遍了东方多个郡县。走遍了名山大川。自己也常慨叹:“我卒当以乐死。”他在给吏部郎谢万的信中也表达了自己晚年的志愿便是寄情山水,颐养天年。王羲之五十岁那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从他生前的意愿,坚决辞让不受封。

        孔子曾经观人不以一面。王羲之的奇闻逸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鲜活的书圣形象。既有其超凡脱俗、率性潇洒的一面,又有积极入世,关心百姓民生的一面,也有将其好恶爱憎付之于行动的一面。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