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22日起至12月21日,150件出自荆楚大地的文物将在国家博物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堪称一大极品展览,因为其中九成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一级文物数量之大在此前展览中实属少见。其中多件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即使其保存地湖北省博物馆也未展出过。
观展看点 ■看点之一:勾践剑至今吹毛断发 去年曾经被热炒过的越王勾践用青铜剑终于来到北京,与观众见面。这把长55.7厘米,宽4.6厘米的春秋时期的兵刃于1965年出土于荆州市江陵区望山1号墓,现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该剑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11道圆圈。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有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错金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而“鸠浅”即勾践。 由于楚越两国关系密切,楚惠王之母为勾践之女,越国也被楚国所灭,因此专家认为,此剑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也可能是战利品。 记者昨天在国博展厅内注意到,这把著名的兵器竖立在展柜之内,虽然时间久远,但其寒光仍然逼现。在灯光的照射下,可以仔细看到其上面纹饰和铭文。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其剑锋犀利,至今仍可轻松吹毛断发。 ■看点之二:竹简改写学术思想史 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北各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战国、秦、西汉时期的简牍,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简。战国楚墓出土的大量简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思想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其中出土自湖北楚墓的楚简和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的楚简则是继西晋汲冢竹书以来先秦文献的空前发现,它的发现改写了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史。 此次来北京展出的竹简中包括郭店楚简、著名的《老子》乙简、包山竹简、云梦秦简、黑夫“家信”木牍和西汉简牍等珍贵的文物。 ■看点之三:战国青铜尊盘至今难仿 此次展出的一件最精美的青铜器,它就是曾侯乙青铜尊盘,其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经过考古专家研究,它的使用者就是曾侯乙,古文献记录了在湖北随县这个地方的战国时期,“曾”是国家或封地名,而“侯”是其官爵,可能是君王,至少是当地的最高统治者,而“乙”则是这位曾国统治者的名字。 1978年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的这件青铜尊盘实际是一件盛酒、温酒器具,它由尊和盘两部分组成,其中尊通高30.1厘米,口径为25厘米。而盘通高23.5厘米,口径为58厘米。 专家认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都代表着中国青铜器时代巅峰时期的技艺,而这件铜尊更是精品中的极品,堪称典范。据悉,该尊盘内共饰有84条龙和80条蟠螭(龙的一种)。尤为重要的是,尊盘口沿上的透空蟠螭纹装饰是用失蜡法(以熔点低的石蜡做模具)铸造而成,它分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每个花纹由形态不一的四对变形蟠螭组成。对于这件珍品,专家表示以现在高水平的铸造工艺,竟不能对其成功进行仿制,可见其制作工艺水平之高。 ■看点之四:比“北京人”还早的头盖骨 提起头盖骨,大多数人会想起北京人头盖骨,但实际上,出土于湖北的郧县人头盖骨年头更早,它距今至少有100万年前。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蓝田金丝猴、武陵山大熊猫、云南水鹿等动物种属。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由此可见,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郧县发现的“郧县人”古人类头骨化石,比“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年代更早且保存完整,堪称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而展出中还有2004年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发现的五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这为讨论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最新材料。 史海钩沉 ■ 因水“逃生”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从文字上解释,就是曾国的一个名叫“乙”的王侯。根据文献考证和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战国”。那么,当年的曾侯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总重量有5吨的编钟。编钟分三层,上面刻着三千多个漂亮的中国古文字,称得上是古老的音乐教科书。兵器是曾侯乙墓出土最多的物品,酷爱音乐的曾侯乙一定也十分善于征战。东室出土的一个衣箱描绘着公元前433年五月初三黄昏时的天象,证明这一刻是曾侯乙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 墓中出土的两堆竹简翔实记录了参加下葬仪式的来宾和馈赠的车马兵器,但所有的推测都不能完全确定曾侯乙的身世,史书中甚至找不到对曾国历史的记载。只有豪华的墓穴,说明他曾经拥有至高的权势和无穷的财富,他的人生一定有着非凡的经历。 曾侯乙墓因为处于地下水之下,埋葬后不久,地下水就渗透到墓中,致使陪葬品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水的浸泡之中,正因为这样,墓中的物品才二千多年没有受损。也是因为有水,墓中的珍宝才没被盗墓者窃取。 (《央视·国家地理》) 人物专访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越王勾践剑仿造成本700元 越王勾践剑现保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就去年被热炒的“史树青从地摊上买到勾践剑”事件,昨天记者对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红星博士进行了采访。 王馆长首先表示,来北京展出的这件越王勾践用剑是从楚墓出土的,其真实身份是没有争议的。关于著名专家史树青从大钟寺古玩店内买到的那把青铜剑,由于他本人未见到过,因此不好定真假。 不过,王馆长告诉记者,他多年来重点研究漆器、青铜器和瓷器的作假过程,许多作假手段都亲眼见过,目前他见过20至30把假的越王勾践剑,湖北荆州目前就有人仿做勾践剑。而湖北省博物馆也出售越王勾践剑的仿品。 “从理论上讲,不能排除越王勾践一生造过多把用剑。”王红星馆长随即说,但随着时光流转,真正能够留存至今的估计机会不大。以目前的成本来看,仿做一把越王勾践剑成本约为700元,一般市场上销售1500元左右一把,贵得可卖到3000至6000元。“先不说史老买到的是否真剑,但从价格上来讲,他花得是仿品的价格,如果是真品,至少也得卖几百万元,史老也不是专门研究青铜器的专家。”(杨玉峰) 记者手记 ■鉴定是眼学 未必无失误 收藏界的人都知道,中国艺术品的鉴定是门高深的“眼学”,那就是靠眼力吃饭,只有具备高深的知识储备、实物的赏析经验之后才能从事,既然是“眼学”,就不是靠仪器说话的硬科学,也就是靠眼力进行的鉴定没人敢确保100%准确,因此行业内有“走眼”、“打眼”之说。 先抛开青铜剑的真假问题,就鉴定工作本身而言,只要有人从事这项工作,就不会也不可能不出误差,因为一个人和另一人的观点未必就一致。加上如今的鉴定工作和经济利益挂钩,更是难以保证鉴定的纯洁性。而且,如今的造假成风,电脑等高科技的使用使得许多赝品完全具备真品的特点,如今纸张可以作旧、印章可以模仿、就连一些家具的包浆也能伪造,这大大增加了鉴定的难度。如果不了解作假过程和手段,单独看物品本身,恐怕能达到“看一个准一个”的人,在当今中国尚未出现。 圈里人现在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进行交易的艺术品真假未必可信,同样鉴定专家的鉴定意见同样未必可信。明白了这点,相信人们对于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就能有个准确认识。() 新闻链接 ■荆楚大地 文化宝藏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古称荆楚。荆楚大地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自古即是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故而其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众多。截至目前,湖北省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点1.5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7处,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省代表性文物遗存: 1、1975年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989年的龙岗秦简和1993年发现的江陵王家台秦简丰富了秦王朝的法制史和中国古代数术方面的内容。 2、1970年以来在江陵凤凰山、张家山、随州孔家坡等地出土汉简,则补充了西汉史料的不足。 3、1970年至1980年代在郧县唐代李泰家族墓地,发现中国南方罕见的壁画。 4、1980年以来,在武昌梁子湖周围发现宋代(含少量五代)时期的大量以烧青白瓷为主的窑址约190处,填补了长江中游瓷窑考古的空白。 5、湖北很少出土元代文物,但在黄梅出土青花莲花玉壶春瓶和元延祐六年(1319年)的青花牡丹纹盖瓶堪称精品。2001年钟祥明代梁庄王墓、2006年发掘的郢靖王墓,出土了不少官窑青花瓷器,其中郢靖王墓“四爱图”和龙凤纹梅瓶和梁庄王墓出土的人物故事纹青花瓷锺,可称得上是瓷器中的精品。 6、1978年发掘的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15000余件珍贵文物,被誉为先秦时期的“地下乐宫”。 7、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以来,在郧县乔家院春秋墓地,出土大量有铭青铜器,填补了本区古代方国历史的空白。 8、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郧县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被学界定名为“郧县人”的两个古人类头骨化石,比“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年代更早且保存完整,堪称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9、2004年在湖北郧西黄龙洞五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的发现,为讨论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最新材料。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江陵鸡公山遗址,则是人类由山地往平原发展的典型遗存。 10、距今约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陶器中所含的稻谷壳,可称得上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农业的证据。 11、距今近约5000年的天门石家河城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更是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 12、黄陂盘龙城商代城址,是商人控制南方铜矿资源的据点,也是已发现的商代前期最重要的遗存之一。 13、大冶铜绿山遗址,开采时间从商代延续到汉代,是迄今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开采时间最长的古矿冶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