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人民时评:从“取消中医”看媒体失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1-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取消中医”签名达“万人”的媒体报道竟是谣传!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公开辟谣,到11月1日签名人数其实尚不足200人。而前些日子所谓“韩医申遗”的报道,也被证为“失实”――事实是韩国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工程。

      谣言是如何出笼的?仔细一查,源头竟出自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的媒体提问。自此,在这一提问中的“万人”成为“事实”,被广为引用。“韩医申遗”一说的流行也几乎是同样的翻版。

      媒体就某个不清楚的问题向权威部门发问,本无可非议。追踪问题、探询真相本是媒体的职业使命。但提问的记者应当有起码的职业态度,其引用的数据、阐述的真实,都应有所依傍。倘若记者言之凿凿地发问,竟源于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事实,而如此子虚乌有的“疑问”,竟又被其他媒体当作“坐实”的事实来报道,进而以讹传讹,争相炒作,则不仅让人质疑媒体的公信力,更让人质疑媒体“以假为真”的动机。

      其实,查到网上签名的页面加以核实并不算难,但却没有一个媒体做起码的事实核对,更没有媒体出来质疑消息的来源,以至最后必须由官方出面查实澄清。这让人不禁疑惑:本应“以真实为生命”的媒体为何如此容易“不实”?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从“贝加尔湖水要引入北京”到“越洋电话采访郎平”,从“取消中医”到“韩医申遗”,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在媒体间竞争日甚一日的今天,一些媒体将吸引“眼球”视为最大的市场利益。媒体的“读者本位”本无可厚非,但以牺牲“真实性”这一底线来吸引读者注意力,捕风捉影,哗众取宠,弄虚作假,就走向了反面。

      “取消中医”的虚假新闻,正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为让热点更热,人为夸大签名人数以及申报事件的性质,制造轰动效应。更多的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取消中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媒体肩负舆论监督、社会协调、文明传承等社会责任,当利益追求抵消掉媒体的社会责任时,后果让人忧虑。因为在个人活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媒体来认识现实的。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理应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承担起社会责任。媒体的失实报道必然导致公众对现实世界的错误判断,形成错误的舆论,当舆论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影响甚至扭曲政府的决策。比如,签名“百余人”和“万人”的差别,就影响到人们对反中医者在人群中比例的判断。于是,本来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竟成了众多人议论的话题。

      面对屡屡发生的媒体不实报道,新闻界有必要再次敲响“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警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