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偰(1907-1968),字伯商,出身于浙江海盐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其父史学家朱希祖的庭训下,幼秉家学,精研文史。1932年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次年任系主任。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并对当时我国废银元实行纸币制、反洋货倾销、关税自主问题等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从此名声鹊起,大负时誉。 自从踏上南京这片土地后,朱偰便被其宏大的气魄和深邃的历史所深深吸引。在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中,他认为“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于是这位精力过人、博学多才的经济学博士,授课之余干起了考古的行当。前后历时三年,背着一架相机,徜徉于南京的山水与历史之中,对南京周边的史迹进行了实地调查。举凡古代的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剎、祠宇桥梁、园林第宅,均在考察、测绘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朱偰参考历代的有关文献资料,撰成一系列南京地区考古的论文专著。其中《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文一图,相辅而行,系统地介绍了南京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 非常有趣的是,《金陵古迹图考》竟然促成了朱偰和刘伯承、陈毅两位将军传奇式的见面。1936年朱偰的著作刚一出版,就好评如潮,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广为传播,还迅速传播到了陕北解放区。1951年9月22日,正在南京大学上课的朱偰突然接到南京市人民委员会来人的通知,说刘伯承、陈毅将军想见一见朱先生。见面后,刘伯承将军高兴地说:“昔日在延安读你书(指《金陵古迹图考》)时,很想与作者一见。可是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眼前,可谓如愿以偿。神交已久,终于遂了心愿。”接下来,受宠若惊的朱偰便做导游,陪同两位将军游览南京周边的名胜,清凉山、凤凰台、瓦官寺遗址、紫金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畅游的足迹。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南京大学经济系并到复旦大学,朱偰要随调去上海,南京市出于对人才的重视,挽留了朱偰。1955年,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等方面的工作。南京市明代城墙的保护工作,当然是其工作职责之一。1956年8月,他接到紧急报告:南京有关部门正在拆毁城墙!他火速赶去现场察看。令他尤其痛心的是:其中石头城南北一段还是六朝的遗迹,砌城的条石竟被敲碎用于铺路!朱偰向市领导紧急建议,要求停止这种毁城行为!同时在报纸和电台大造舆论,发动社会各界制止这场灾难,终于毁城的行为被暂时止住了,三道瓮、四道门的中华门城堡被保住了。但是,朱偰万万没有意料到的是,自己保护城墙的善举,却为后来的人生埋下了祸根。第二年,其批评拆城一事,被认为“是借题发挥向党进攻”,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保护城墙有罪,可见城墙是可以拆的,于是民众一拥而上,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是跟中华门规模相同的通济门,以及太平门、金川门、草场门、水西门便从南京的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