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甘肃省庆阳市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的做法,对环县皮影的开发利用给予高度评价。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指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不怕困难,努力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尚精神,科学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环县皮影产生于宋代,清末形成体系,是历史悠久、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50年代,曾3次进京演出。2003年,被文化部列为首批10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之一,今年5月,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县从事皮影演出和制作的艺人发展到500多人,开发出皮影产品50多种,年创利润300多万元。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环县皮影文化节上,皮影精品展、道情皮影传承保护试点工作成果展、皮影演出等,展示了当地皮影保护的不凡成果。 环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十年九旱,交通不便,自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全县年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当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道情皮影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科学谋划,采取措施,构建体系。县委县政府不单单把道情皮影的保护作为一个试点项目,而是将它作为熔铸民族精神,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了运转有力的保护工作机制,制定了《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暂行规定》和《实施细则》;成立了编制10人的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以及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紧紧依靠有关专家,制定了科学的道情皮影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克服种种困难,想方设法筹措保护经费,投资1200万元兴建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并逐步加大投入。一系列保护措施,形成了环县皮影的保护工作体系。 周和平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的探索性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因此,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实践,不仅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各地积极探索,创造了一些很好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