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人民网)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10月16日于北京大学闭幕的“新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上,人们又见到了那个清瘦的身影。“华语新诗已经历90年风雨,希望老摇篮里能摇出新未来”——面对台下年轻的听众,这位78岁的老人道出他对诗歌的热情,对未来的瞩望。 中国文学素有“诗文双绝”的美谈,余光中“右手为诗,左手为文”,当年被梁实秋誉为“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而诗人自称一切的根源“来自21岁以前在那片华山夏水笑过哭过的日子。” 1928年重阳节,南京紫金山麓,一位男婴呱呱坠地,族人为他取名“光中”,寓“光耀中华”之意。半个世纪后,一首《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余光中。 因为生在重阳节,余光中自诩为“茱萸的孩子”,文学史家则称他为“怀国与乡愁”的代表。的确,没有对大陆故土的乡愁,就没有余光中。从闽南、金陵上溯至巴山蜀地,从读书到躲避战乱……少年时的成长轨迹,是他不断怀想的心灵历程。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当64岁终于重踏故土之时,他那“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才得到了安慰。 从《莲的联想》到《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创造出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华文经典。“美丽而悠久的中文,是结合所有中国人心灵的一条长河”,对他来讲,“不要让李杜的中文到我们手里沦落为过分西化,生硬,繁琐”,是一种责任。他一生的创作致力于将“文言的简洁浑成,西语的井然条理,口语的亲切自然”纳入白话文,使之成为富有弹性的多元文体。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如今,曾经的风华少年,早已白发苍苍。然而,回荡在人们心中的,依然是那份执著,“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