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善本收藏地,《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也是“镇馆之宝”,此外还有很多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敦煌遗书》——从掠夺中幸存

     

    《敦煌遗书》是1900622日被一个姓王的道士偶然发现的,在莫高窟藏经洞(17窟)不到9平方米的地方,里面居然藏有大概四五万件的敦煌遗书,这些遗书包括有汉文、藏文等多种文字,内容涉及经济、医药、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从时间上来看,大约是5——11世纪的文献,而正好这个时代的文献资料是非常匮乏的,所以这个发现令世界很震惊。由于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所以在发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直被外国的侵略者进行掠夺,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余的文献从敦煌运到北京。

     

    国家图书馆保存《敦煌遗书》的地方堪称世界一流。原来国图是将《敦煌遗书》堆放在一个柜子里面,非常拥挤。后来经国家拨款,专门修建敦煌库房,制造了144个由檀木做的柜子,按照《敦煌遗书》的数量做了1万多个盒子,每一个盒子里面只放一卷经书。

     

    《赵城金藏》——变成炭棒也能恢复

     

    《赵城金藏》是在金代刻的一部大藏,因为它藏在赵城县广胜寺,所以后人将它定名为《赵城金藏》。据说这个金藏是由潞州(今属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断臂化缘募资修刻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赵城金藏》曾经差点遭日军掠夺,后来在当地众僧和八路军的通力合作下,辗转很多地方才将此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但是保存状况非常不好,有些经书受潮后造成霉变成了炭棒,有些经书已经残破不堪。

     

    1949年,《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成为国图的镇馆之宝,这是第一批由政府拨交的珍贵善本,标志着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在政府的关怀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帮助修复,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离奇失踪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有11095册,由于规模太大,当时没有进行刊印,因此一直存放在皇家。明嘉靖皇帝非常钟爱这部书,有一天宫中着大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圣旨抢救《永乐大典》,之后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录,以另外保存。现在收藏的都是嘉靖年间所抄的副本,永乐年间的本子既没有存的记载,也没有毁掉的记载,至今还是一个谜,有些人猜测是在嘉靖皇上的陵墓里面放着,但是这个陵墓还没有开,所以也无从推测。国图《永乐大典》的拥有量达到221册,实际收藏量达到161册,其中有60册在古物南运时存于美国,后来被运到台湾去了,但是在其标签上仍然保留着“平馆藏书”的字样,因此还是属于国图的财物。在做敦煌遗书库房的时候,还专门制作了三个大柜子来保存《永乐大典》,其中60个抽屉是空的,就是给台湾60册书留出来的,期待有一天能够再回来。

     

    关于国图收藏的最后一册《永乐大典》还有一个小故事。1983年,在山东掖县文化馆上班的孙洪林,在一本台历上见到了《永乐大典》,才知道家里有本“破书”竟然是国宝。当孙洪林发现时,其天头地脚已经被剪了下来。原来是孙家老太太拿它们做了鞋样或者卷烟抽了。幸好,老太太虽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了敬字惜纸的传统,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没动剪子。后被送还国图的时候,工作人员将天头地脚重新修补上去了。

     

    《四库全书》——幸免于难的一库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修的丛书,当时一共抄了七部,最初成书四部,分藏于紫禁城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北四阁”。后来为了方便南方士子读书又续抄三部,分贮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合称“南三阁”。

     

    文津阁本1913年从承德启运,1914年到京后暂存故宫文华殿,1915年由京师图书馆正式接收,现为国图镇馆之宝。而且国图保存的《四库全书》是现今惟一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的一部,共128架,6144函,36304册。

     

    过去认为《四库全书》七部是一样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商务印书馆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给使用者以极大的方便。1991年底,当国家图书馆杨讷研究员主持进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原书核对录异的工作时,却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完成的集部和史部中,集部收书1273种,存有差异者788种,占62%;史部收书566种,存有差异者290种,占51%,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

     

    《资治通鉴》手稿——上有司马光亲笔感谢信

     

    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件久负盛名的国宝级文物——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原稿全长29行,460余字,是现今《资治通鉴》第92卷的内容,记录的是永昌元年的事情,但文字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卷手稿中,几乎每段史实都只写了开头几个字,以下就以“云云”二字代替。专家据此推测,此残卷可能是《资治通鉴》的初稿。

     

    手稿还附有一封书信“谢人惠物状”,据书信内容推测,手稿的纸张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送给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的,当时的纸张比较珍贵,因此司马光写了一封感谢信,但是在书信的落款之处,司马光没有详写其官衔,而仅用“具位”二字代替,因此专家推测这也不是正式书函。

     

    历史记载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手稿有整整两间屋子之多,但是目前只保留了460余字残卷。手稿的卷末有数十枚红色的藏印,这些藏印也表明从宋、元、明、清以来,历代藏书家将这件手稿视为瑰宝,争相收藏,上面还有乾隆皇帝的藏印,说明皇家也是将此作为宝贝在收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