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传统文化回归潮中也染“杂质” 需突破三大瓶颈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春节刚过,元宵节又来,今年两会环绕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节庆气氛。传统文化,成了会内外热议的话题之一。

     

    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和普通百姓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和萎缩,亟须保护和发掘。

     

    他们认为,在新世纪,文化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病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他们呼吁全社会自觉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枯萎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我们的记忆

     

    每次过年前,江西九江市彭泽县响水村的琼花就把她的戏服拿出来晒晒。20年前,她逢年就要穿着这套戏服演一次《穆桂英挂帅》。“这么多年没演戏,戏班子的人都找不齐了。”她说,搭台唱戏、耍猴、游大龙这些传统活动现在都没有了,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除了吃饭就是看电视、打牌。

     

    这位民间艺人的处境是我国传统文化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全国政协常委王耀华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资源日渐流失,保护和抢救工作不容乐观。

     

    一位文艺界委员概括:“郭德纲受到追捧,却难掩相声艺术低迷滑坡,缺乏思想的苍白表演充斥舞台;评书市场不小,但年轻演员严重断档,少数几个老艺人勉强维持;二人转表面活跃,却鱼龙混杂,低俗之风盛行。能够代表时代艺术思想水平的优秀新节目很少,堪称中流砥柱的艺术大师非常罕见。”

     

    同时没落的还有曾经五光十色、趣味横生的传统手工艺品。在福建,源于唐宋时期的“泉州彩扎”曾是祖辈当地人抹不去的绚丽回忆,而如今,那些当年摆满大街小巷的表情生动的彩扎小人儿都去了哪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流失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以技艺为载体的民族历史记忆,如果民族记忆日趋淡薄,中国人就会丢失自己的根。

     

    “传统文化救星”乎?“文化奶妈”乎?

     

    易中天、阎崇年、于丹……2006年至今,教授人气赛明星成为异常热闹的文化景象。虽然有人赞之为“传统文化救星”,有人讥之为“文化奶妈”,但大众突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了新发现却是事实。

     

    传统历史文化也好,传统艺术形式也好,古老的东西不一定被现代社会所抛弃。全国政协委员张杰庭说,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现代世界有着积极意义。

     

    张杰庭说:“近百年来,我们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理念,但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产生了种种社会顽症:物质丰裕和精神贫困并存,焦虑、恐惧、空虚情绪弥漫,环境破坏,能源危机……这些弊病也出现在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这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反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可能成为拯救现代文明的良方。”

     

    “对待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万物;对于人际关系,中国主张‘以和为贵’,而不是冲突暴力;对于自我,中国主张‘修身养性’,而不是放纵自大。”他说,“这些思想都对解决当前全球性矛盾有着深刻启发。”

     

    冯骥才说,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

     

    回归潮下,要突破三大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盛中国说,十多年来,一股传统文化的回归潮向社会各方面延展,正在日益密切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但是,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弘扬,也沾染了很多“杂质”。比如,某些地方搞祭祀活动劳民伤财,搞文化旅游产业而实际上破坏文化遗产。这样一些虚假的东西,恰恰和传统文化的“正心诚意”背道而驰。

     

    王耀华说,当前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依然停留在低水平的层面,亟须突破三个瓶颈:一是缺乏科学有序的传承制度,二是相关法律建设有待加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

     

    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主张,传统文化保护应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动全民参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情,依靠民间力量和民间资源,号召人民拿起笔,利用自己的照相机、摄像机,记录自身的和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记者李柯勇 周婷玉 许雪毅 万一 李建敏 张淼淼)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