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师李公麟,画了一幅《阳关图》。诗人黄山谷为它题诗一首: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读此诗,既向往我没见过的那幅古画,更寻思“画出无声”中的奥妙。 《阳关图》既然画的是送别,便可能有唱《渭城曲》的场面。因此一看到画题和诗,心中就响起了《阳关三叠》的音乐。 唐人怎么唱王维这篇绝妙好词,早已绝响。我心中响起的不过是明代才开始流传的七弦琴曲和琴歌,所传达的恐怕只能是几百年前平民百姓的心声,但听来仍然古意盎然,而又古今同慨,“黯然魂销者唯别而已矣!” 图画本无声,即便是《清明上河图》那样闹哄哄的画面。读画是我的嗜好。从前只知道用一双肉眼而不知其他,后来忽有所悟:古来许多名作,其中有声,且洋洋盈耳,那也是古人用妙笔“录”下的史声。 声音原本无影无形,只能像古人论乐所云,“心想其形状如此”。《阳关图》以画笔写无形之声,已经难得,但还有古人画那原本就无声的人物形象的,那岂非更不可思议! 《贞观公私画史》与《历代名画记》两书中都著录了《息妫图》,那才是真正的“画出无声”的图画! 息妫的悲剧,《左传》中压缩成一点点,二十句还不到。其中的“关键词”是“未言”二字。人们理解为“无言”。历代有众多文士为她吟诗作赋,还有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塑像立祠。无言的息妫显然成了受侮辱与损害的一个典型。 少年时我曾爱诵小杜的七绝: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后来,我对后面那两句很反感了:明知故问,其实是老一套的“祸水论”。末句更是居心残忍,但还有人赞其“蕴藉”。 看到《唐诗别裁集》中在这首诗后面有沈德潜的批语:“不言而生子,此何意耶?绿珠之坠楼不可及矣!”我如见其人,一副理学家的狰狞面目。但又马上联想到,这个词臣为《富春山居图》的真伪,前言不对后语,得罪了主子,奉旨“自批其颊”的另一副丑相。 对无言的受难者再踩上一只脚的大有人在。有人咏曰:“无言空有恨,儿女粲成行。”(按,这是骂息夫人不该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有人评:“以诙谐出之,令人绝倒!”有人赞:“固是韵语。” 诸如此类都可作鲁迅《我的节烈观》一文的注脚。假如有画家为《狂人日记》中“人肉宴”配图的话,此辈也可入座分一杯羹的吧? 唾弃了杜牧的那首诗,我发现了王维的《息夫人》。诗曰: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还附有“本事”:“宁王取卖饼者妻,问曰:‘汝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维时在坐,即席吟此诗。” 二十个字的小诗,加上精炼的“本事”,是活生生的又一幅《息妫图》,证实了古来多少“无声便是吞声哭”的“息妫”的冤苦。息妫是一个“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