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世民的智囊团与初唐文学馆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据史书载:“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于是下教,……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方是时,在选中者,天下所慕向,谓之登瀛洲。”由此可见,“文学馆”作为一个非官方的藩王的訾议机构,在其成立之日是何等轰动!而仅以“锐意经籍”为由竟能使满朝士大夫以得此“文学馆学士”闲散之职为自豪,谓之“登瀛洲”?从此当中可见“文学馆”成立之目的,创建之背景显然不能简单地通过史书的几句话就能解释得通的。

     

    隋末天下板荡时期,李建成被封太子,长驻京城,协助其父李渊处理朝政,李元吉年纪尚幼,没有领兵出征的资力与能力,因此,李世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兵马统帅,驾师远征,开疆拓土。可是,其时,李唐政权的周围仍有诸多虎视眈眈的势力存在,彼此的实力也仅在尺寸之间,所以,逐鹿称霸的关键是看各股势力的实力,而实力的增强,便是不断积累贤才的表现。于是,外围的紧迫局势加上全军统帅的地位促使李世民实施大规模的招贤,武将之中的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等,谋臣之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被招纳进来的,此中谋臣就基本上形成了日后“文学馆”中成员组建的基础,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薛收、虞世南、褚遂亮、苏世长等人也开始在这个时候斩露头角。

     

    从整体上来看,“文学馆”的产生是知识分子从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门阀制度”下力图自觉与突破的结果。自从魏晋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取才办法之后,全国门阀习气日益趋盛,特别是知识分子集团,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官吏选拔的附产品,因此所遭门阀之风的浸淫也就颇深,故而当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代,整个上层统治阶层就一直为几大家族所垄断。但是,当隋废“九品中正制”,首开科举之后,往日为门阀制度所抑制的知识分子阶层为之一震,整日混沌的知识分子们再次拾起昔日“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试图爆发出自己的政治能量,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

     

    “文学馆”中聚集了众多的政治人才,他们为李世民统一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例如房玄龄,“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杜如晦“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一个为李世民招揽人才,一个为李世民运筹指挥,在整个作为李世民“智囊团”的“文学馆”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其它成员也纷纷效仿,尽己才能,替秦王打下了唐朝的万里河山。此外,“文学馆”中又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文史人才,为李世民“以史为鉴”政策的提出与运用提供了人才基础。例如,虞世南“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有规讽,多所补益”。又如苏世长、陆德明、孔颖达、颜相时、李守素等都曾运用自己的所长对李世民提出过讽谏,为李世民适时正确决策的提出与运用都有过重大影响。

     

    “文学馆”的建立也是太宗李世民提倡“崇武”到“尚文”的一大标志,唐朝社会从此摆脱了高祖时期仍留祸于武将占要职的局面,文治社会的基础得以确立;再者,“文学馆”虽然存世不长,而继承它的“弘文馆”则将学文学儒的风气从上而下波及整个社会,再加上当时唐朝开放地接纳外来的异域文化,唐朝文明随之繁盛;最后,“文学馆”关闭后,其“十八学士”的后人仍长期影响唐朝的政治发展直到天宝年间,其影响不可说不大。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