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唐僧的三种形象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打开关于“唐僧”的网页,实在惊诧不已。绝没想到,人们对于这位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兴趣。当然大多是拿他当“话耍子”来搞笑,来开涮的,什么“唐僧办教育”,“唐僧的隐私”,“唐僧评先进”,“唐僧评球”,“唐僧的网恋”,“唐僧引进股分制”,……数不胜数;光是杜撰唐僧的著作,就有《家书》、《日记》、《回忆录》、《密信》、《遗言》、《自述》、《报告》、《废话》等许多种。至于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却少得可怜——当然不是没有话题,只是不那么感兴趣而已。在这种情势下,偏要一本正经地从历史真实、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的多重视角来探索唐僧的多种形象,也算得上“痴情可哂”了。

     

    幼年读《西游记》,唐僧留给我的印象是很不好的。他不仅软弱怯懦,进退失据,在困难面前动辄惊慌流泪,而且昏庸迂腐,耳软心活,常常误信谗言,敌我不辨,所谓“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反之,对孙悟空却怜爱备至,情有独钟。因此,每当看到唐僧残忍地惩治、处罚为取经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行者悟空时,我都遏制不住心头的愤慨,有时竟至两三天内,“于心有戚戚焉”。

     

    及长,方知《西游记》中的唐僧,不过是文人笔下塑造的文学形象,并非玄奘的本来面目。通过阅览唐代史籍和《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了解到他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伟大的精神追求,方知过去是错怪了他。

     

    唐僧俗姓陈,洛阳偃师县缑氏乡陈河村人,13岁出家,法名玄奘。他聪敏好学,悟性极高,通过熟读各种佛经,走访远近名僧,发现各名师所讲经纶互有歧异,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而且疑伪杂陈,真假难辨,于是,矢志赴天竺取经求法。前后历时17年,跋涉五万里,亲历110余国,克服了重重险阻,带回657部佛经、7件金银佛像,还有许多果菜种子,为加强我国同南亚诸国的友好往来和开展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随后,他又潜心译经75部,并写出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西游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印度等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艺和山川、风物等诸多情况,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他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和宗教哲学理论家。鲁迅先生赞颂中国的“脊梁”,其中“舍命求法”者即包括他在内。他不仅在国内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世界各国对于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近些年我又获知关于唐僧的第三种形象。我在寻访古代丝绸之路过程中,意外地听到许多富有传奇色彩、把唐僧加以神化的传说。比如,横亘吐鲁番盆地东北部、名闻遐迩的火焰山,《西游记》里说它有800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唐僧师徒来到山下无法穿过,便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连扇49扇,断绝火根,永不再发,取经队伍才得以通过,继续西行。可是,当地的传说却是这样的:若论唐僧的法术,原本可以顺利通行,无须在此耽搁时间。但他一向以仁爱惠民为本,当看到这里烈焰蒸腾,上无飞鸟,下无草木,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智擒牛魔王,取得纯阳宝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甘霖普降,从此这一带才广种棉花瓜果,人民赖以养生发展,世代康宁。至今,当地维吾尔族同胞还指认火焰山胜金口旁的峭石为唐僧当年的“拴马桩”,并热情地带领我们看了葡萄沟断崖上的“牛魔王洞”,和高昌古城中的唐僧讲经台。

     

    说到葡萄,这里也有一个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路过已经熄灭多年的火焰山,把从域外带回来的葡萄种子交给当地七位贤人,并点地出泉,穿岩造井,传授葡萄栽植技术。经过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这一带成为世界闻名的“葡萄之乡”。这种说法显然是带有附会性质,因为《史记》载明,早在西汉年间张骞通西域时,这里即已普遍栽植葡萄。当地人民将这些善举一概归美于玄奘,反映出他们对这位高僧的无限仰慕之情。

     

    后来,我又访问了洛阳、偃师及唐僧故里缑氏乡。如果说,西行取经沿途的传说,对于唐僧主要是神化;那么,他的故乡所流传的则富有人情味,紧密贴近生活实际。当地人民对于唐僧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唐僧的童年生活故事和取经传说。

     

    “玄奘井”开凿于北齐年间,相传玄奘自幼饮此井水,智慧早开,颖异过人,因此被誉为“慧泉”,“神水”。“皂抱凤凰槐”是一棵能够扭颈的皂角树,传说玄奘西天取经时,树头向西,归国后,树头又扭向东边。因此,又称为“望子树”。西原墓地有玄奘父母的合葬墓。还有“晾经台”,传说玄奘取经归来,在少林寺遇水,他们便把洇湿的经卷放到高台上晾晒。恰值观音云游过此,在空中见此情景,便吹过一阵轻风,很快就把经卷吹干了。从此这里香火兴旺,名闻遐迩。

     

    近期又欣喜地看到,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动,正在顺利展开。确信,此举不仅能够充分揭示沿途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中原内地、与古代中国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可以大大补充过去史料的不足,搜集到大量载记于文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故事、传说,这将会进一步丰富唐僧的不朽形象。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