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至于中华书局,则跟于丹早有交流。于的父亲是位老革命,曾经担任中华书局副总经理,书局很多老同志是看着于丹长大的。而中华书局原来就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过合作。于是,顺理成章,推波助澜中华书局“火”上再浇一把油,《于丹〈论语〉心得》甫一出版,即创下一个又一个“全国纪录”。 于丹现身 讲《论语》人选初定 于丹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台上被亿万观众所熟知的,但当初她之所以变成《论语》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 万卫2000年前后就跟于丹认识了。那时,他还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制片人,曾经请于丹为栏目的工作人员作培训。那一次,万卫对这位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她不是普通的大学老师,思想尖锐、犀利,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人、打动人的能力都超出同时代的一般人,听过她的课,你会感到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后来,万卫到《百家讲坛》栏目担任制片人,这个栏目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能用语言打动人的主讲人,于丹恰巧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她一直都被视作传媒界人士,跟栏目的定位不太相符。所以万卫一时没有想到于丹。 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栏目来,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成功后的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崇年听了特别欣赏。于丹走时,阎崇年还特意追出去跟于丹进行交流,至今阎崇年一提起于丹还竖大拇指。 至于于丹和《论语》真正产生瓜葛,还要从去年4月说起。那时,万卫和于丹同时受全国制片人研讨会邀请去上海讲课,于丹讲一天,万卫讲一下午。两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时,于丹随口问起《百家讲坛》的近况,万卫提及一直想找人讲《论语》,但是苦于尚未发现合适的人选。 万卫说,《百家讲坛》的定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尤重经典”,《老子》已经在2005年做过,反响不错,栏目很想再推出《论语》,凸显自己的品牌效应,也曾经找过多位主讲人试讲,他们虽然都对《论语》很有研究,出版过专著,但通常针对某一句原文应该如何解释、某一段原文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等等,而没有站在当下,面向最广大的观众,是一种“就远说远”,不适于大众传播。 于丹一听,脱口而出:“《论语》我熟啊!”而且非常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认为应该走一条跟过去的试讲人完全不同的路子,“就近说近”,对当代人有用等,和栏目组的想法非常契合。万卫对于丹的学习经历、学术准备和对传媒的熟悉这些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丹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习经典,有童子功;本科就读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时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先秦文学,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先秦经典非常熟悉,加上她读博士时又修习影视传媒,是当今影视传媒行业的高端前沿学者,讲《论语》可谓“万事俱备”!万卫的眼睛亮了,心中又惊又喜:“讲《论语》的人终于找到了。” 但万卫心里也很清楚,如果突然间直接提出让于丹讲《论语》,她肯定不会答应,因为所有的人潜意识里都认为,讲《论语》的应该是一个老先生,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怎么行?而且于丹作为众所周知的影视传媒专业的老师,到电视台讲《论语》的话,压力实在太大了。所以,万卫决定慢慢来,等待机会成熟。他灵机一动,提出先请于丹给《百家讲坛》的《论语》系列节目当策划,其中一个任务是为这个系列物色宣讲人。于丹爽快地答应了。万卫心中暗喜,回到栏目组,就告诉编导:“讲《论语》的人我找着了!” 后来栏目组也曾经给于丹打电话,询问她是不是找到合适的宣讲人,于丹说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回答,可谓正中万卫的下怀。 于丹“中计” 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转眼到了去年6月,万卫和于丹联系,商定见面为《论语》系列节目出谋划策,于丹答应了,表示希望到离她家比较近的一家咖啡馆谈事。万卫和栏目组的另一位策划人商定,这次要和于丹摊牌,而且一定要说服她。万卫很了解于丹,知道她热爱生活,会玩、会吃,喜欢有文化品位的东西。于是万卫除了于丹要求的咖啡馆,还选了中关村附近一家很有品位的菜馆,预定好了位置,准备和于丹初步敲定以后,大家一起到菜馆边吃饭边深谈。 到了咖啡馆,于丹当天的情绪很好,但是对万卫他们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找到讲《论语》的合适人选感到有些吃惊。万卫便向同行的策划一使眼色,策划就把话向于丹挑明了:“我们觉得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于丹当即表示:“不可能!坚决不可能!”万卫认为她还是考虑到年龄、性别、专业等等这些方面,不肯接受,就提出来换个地方谈。本来没打算一起吃晚饭的于丹,被连拉带拽地上了车。等到了预定的菜馆,于丹一见倾心,开始觉得万卫他们和自己是“情投意合”的人,万卫心下暗喜,马上按照既定方案力图说服于丹。“你讲传媒方面的课程这么多年,我也听了N遍了,我认为不能完全体现你的价值。当前传统文化正在兴起,你如果出来讲传统文化,价值绝对大于只讲传媒。讲传媒你是讲给几十个人听,而到电视台来讲传统文化,是讲给最广大的民众听,还能出光盘、出著作,继续发挥更深更广的影响。”当时“易中天现象”也已经出现,书稿竞拍创下纪录,显示出传统文化庞大的市场需求。“你应该换一种活法。”万卫的话对于丹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而且在菜馆很好的气氛下,交谈越来越推心置腹,于丹多年来的传统文化情结终于被打开了,席间她大谈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古诗词倒背如流,还感慨地说:“今天遇见知音了。”于丹终于答应试一试。而且表示,既然自己答应了,就会认真准备,希望有一个月的时间。当年7月放暑假后,于丹就进行了试录,效果非常好。于是,于丹终于在她自己宣讲传媒课程多年后,亲自体验了一把走上荧屏、被大众瞩目、与大众交流的过程。 万卫说,他的“计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跟于丹熟悉,她完全没有防备,出乎她的意料。万卫也没有跟于丹提很多要求,只是在电话中告诉于丹:“你得让中国15岁的人也能感兴趣、听得懂”,于丹就明白了。因为《百家讲坛》瞄准的观众群,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们。于丹上次讲《论语》只有7期,根本没讲完,当时是针对国庆7天长假专门打造的。他透露,《论语》在今年春节后还要继续讲下去,具体怎么讲、讲多少期,现在还在筹划中。目前,于丹讲《庄子》的节目已经录制完毕,共10期,将在今年春节期间播出。他认为,“《庄子》跟老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而且有趣味、很轻松,在寒冷的冬季、喧哗的节日里,‘闹’中取静,听于丹侃侃而谈,肯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推波助澜 中华书局“火”上浇油 于丹宣讲《论语》的节目去年“十一”期间播出后,全国有超过10家出版社都想争取出版有关书籍。“最后中华书局之所以能够出版《于丹〈论语〉心得》,关键是中央电视台和于丹本人对中华书局的图书质量有绝对的信任。很多老专家都把这本书狠狠地‘滚’过,我们也知道这本书发行量大,容易被大家盯着,中华书局在没有什么硬伤这方面绝对自信。”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告诉记者。 顾青说,中华书局去年10月中旬介入谈判,11月12日正式签约,11月26日该书正式发售。首发当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签售活动,于丹共签了8个半小时,当日共销售出12600册,是自从有统计以来,各地从来没有过的业绩。签售当天是周日,从第二天周一开始,全国市场一下子被点燃,各地出现井喷式的爆发,该书发行第一个月就超过了100万册,第二个月达到200万册,现在市场还在继续放大。顾青预计,今年春节前的销售量将达到250万册。从出版史上看,在如此短时间之内达到这个销售量的图书非常罕见。 顾青透露,其实早在于丹试录《论语》节目之前,中华书局就跟于丹有过交流。于丹跟中华书局的渊源很深,关系很密切,她的父亲是位老革命,曾经担任中华书局的副总经理,中华书局的很多老同志是看着于丹长大的。而中华书局原来就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过合作,从出版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开始,后来又先后出版了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和《百家讲坛》另一主讲人隋丽娟的《说慈禧》等书。 于丹宣讲时没有讲稿或者说成稿,只有一个提纲。她是把所有要讲的内容都装在心里,到时候上去对着观众就说。顾青对于丹的这种能力十分赞赏。《于丹〈论语〉心得》书稿是根据节目播出时的字幕版,由中华书局的编辑和栏目的编辑共同加工、理顺的,在文体、口语改书面语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加工。 对于目前网络和报章对于丹的一些非议,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学者的顾青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讲古典中的经典,首先要文本准确,于丹的讲解和《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后期编辑,都依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是学界早有定评的著作,中华书局几十年印下来,文本是非常准确的;至于对经典的阐释,历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经典是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对《论语》的理解,历来都存在分歧,中华书局曾经出版了四大本的《论语集释》,收集了历朝历代文人学者对《论语》的种种阐释,现在看来网上的一些人对《论语》的理解以及对于丹的指摘,根本都还没有跳出集释中的那些说法之外。所以,“于丹的解释是稳妥的,有学术根基的,也是很精彩的。”顾青说。 顾青认为,“读《论语》,千人有千人、万人有万人的心得,于丹的‘心得’是她自己的理解,并不包打天下。在于丹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个温暖、智慧、宽容的邻家老头。这其中有着于丹强烈的个性色彩。”顾青表示,中华书局通过在各地举办推销和签售活动,发现这本书得到了全国普通大众的认可,“它符合老百姓的心灵渴望,满足了百姓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的回归和认同。于丹让《论语》在当代发挥了塑造心灵的功能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