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节选自陈舜臣风靡日本的《小说十八史略》,而后者的名字与样式则受启发于宋人曾先之所著的《十八史略》。这部书在中国寂寂无名,在东瀛却几乎成了中国历史教科书。 我国的史书可分为正史、杂史、别史等类别。别史是一种私修史书的称谓,按照一定体例系统记载历朝或一代大政史实,不属正史与杂史。《十八史略》正归于此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其于卷五十史部六之别史类。全书以朝代、时间为序,叙述的是以帝王为中心、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历史故事。 其内容取材于正史:上至司马迁的《史记》,下至欧阳修的《五代史记》。 元统一后,《十八史略》现于今江西地域,原作者为元初宋遗民曾先之。此人系南宋末年进士,曾历任官职多种,颇有政绩。后宋亡,乃隐居不出,著《十八史略》。书原为书塾中启蒙历史读本,最初二卷,内容明晓通易。成书后,不断为人所注释、修订,至明代已为畅销读本。 史书成为畅销书并非一个现代的出版现象。这或许因为流行史书属于市场范畴,不属于历史范畴。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朝,人们已经关注到普及性通俗史书。《十八史略》这一撰史形式在此时也格外得到重视,出现了各种翻新演变版本,是史抄中很有影响的普及性读物。 明代普及性通俗史书名目繁多、刊印量大,可谓传播广泛。这些书籍在社会上流行依靠的是商业性运作。比如,普及性编年通史普遍地使用了广告性的书名,就显然是出于促销目的。正因如此,此类史书尽管声势如潮,却仍然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读物。《十八史略》虽然在普及性史书中拥有较高的地位,若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等相比,仍是一个江湖,一个庙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曰:“其书抄节史文,简略殊甚。……盖乡塾课蒙之本。” 到了清代,考据学风盛行,普及性史书的发展受到遏止。《四库全书》的编纂期间,许多民间书籍被查抄、焚毁,这不啻是对普及性史书的一记重击。此后,普及性史书逐渐退居次席。 西谚语:“彼之珍馐,我之毒药。“审美和环境的差异影响到的不仅有食物的品评,更有文化的接受。久居中土,不过尔尔,一日出洋,即成众星捧月,这种现象中外跨文化交流史上并不鲜见。往西,有寒山诗歌在美国“垮掉一代”中的风靡;往东,有《十八史略》在日本掀起的“史略”文化潮。 一般认为,《十八史略》在足利时代传入日本,此时已跻身名望史籍之列,与《史记》、《汉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一道在宫廷、幕府内被正式讲读。到了汉学兴盛的德川幕府时期,《十八史略》被各藩官学采用为教科书,影响渐大。至清嘉庆、道光时期,在国内几被遗忘的《十八史略》却在日本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史略”文化热潮。几十年间,《十八史略》以几十种名目反复大量地刊行,其后续之作也刊印问世。 《十八史略》在日本的风靡一方面与明治维新特殊的历史条件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此书简明生动,不杂不滥,十分符合日本一般读者想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需要。“史略”文化潮回落后,《十八史略》仍然常常为日本人所阅读,原书及相关著述也时有出版。相反的,在国内书店中,《十八史略》已是芳踪难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