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无处不在的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拈花即是佛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 释迦牟尼佛到了晚年临于涅磐之际,在灵山会上说法。可是这一次,佛却没有开口,只是拈起一朵花,而后沉默不语。百万人天都不解其意,此刻惟独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微一笑,于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这个根本大法,今天就付予迦叶,希望你好好护持,使之流传下去,勿令断绝。

     

    这就是禅宗史书上记载的禅的起源。

     

    后来禅传到中国,历经震旦五祖,通过六祖慧能发扬光大,得以风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的开悟偈让芸芸众生如梦初醒,幡然顿悟。

     

    禅是不需要表述的,禅不在于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此禅讲究“见性”,关注内心。因指见月,得月忘指。禅是一种悟,一种觉。禅者是智者悟者、觉者行者。禅不仅在山庙寺殿、清灯黄卷里,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饥来吃饭困来眠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无处不在。

     

    大诗人苏东坡文章才气逼人,气势豪放,如大江东去,但他又是一位佛学高人。他有一首诗写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中禅意盎然。

        

    平常心是道

     

    尘世纷嚣,万类霜天竞自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猜疑、争斗、战争,只要人活着,就得经历佛教所谓的生、老、病、死、怨僧会、爱别离、求不得与五盛阴八苦。和大自然相比,人是很渺小的。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上善若水”,又说“柔弱胜刚强”,指出人的一生应是顺应自然的一生,这样才会长久。“人定胜天”的提法其势足矣,鼓鼓劲可以,但谁见过人真的能胜过天?岁月更替,花开花落,千千万万的人死去,天地还好好的。孔子在《论语》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说天地恒常,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

     

    毛泽东在晚年的时候,内心陷入极端的孤独,他的枕边,堆满了古代诗词,而他吟咏最多的,却是北朝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大自然面前,伟大领袖同样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前无释迦,后无弥勒。

     

    弘一大师(李叔同)晚年为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二一老人”,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意思是他享有两个一,这两个一取自两句诗,一句是宋朝苏东坡的“一事无成人渐老”,一句是清朝吴梅村的“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弘一大师引以为知己,于是合二为一,为自己取了个号叫“二一老人”。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弘一大师晚年说自己一事无成、一钱不值,我们在摇头太息中看到了弘一大师的清醒、睿智,看到了大师的一颗平常心。

     

    心平常,自非凡。

     

    在我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家小五金店门口,这家五金店是一对老夫妻开的。每天早上,在脚步匆匆的早班族大军里,这对老夫妻都在悠闲地打羽毛球。老人年龄大了,跑不动了,两人慈爱地互望着对方,机械的挥着球拍。球象一只受伤的小鸟,扑腾腾飞上去,又懒懒地落下来。我没看见他们说过一句话,他们就这样无声地挥着拍,用心交流。有时下雨了,他们就把球拍靠在椅边,坐在门口,老头握着老伴的手,静静的坐着,看雨一滴滴落在脚边,看五颜六色的伞一朵朵飘走……。这样的场景常常让我心生感动。老人一定有过惊心动魄的过去,有一段轰轰烈烈爱的经历。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相濡以沫走到今天,已不需要再说什么,用心抚摩彼此的脉搏,慢慢地陪你到老。这就是禅意,平常心是道啊!

     

    唐朝天台山高僧诗人寒山云:“秋到任他林叶落,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诗人澄明旷达的胸襟,让人欣羡。

     

    人的心境也是随着年龄、阅历而变化的。年轻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年长,人到中年,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了老年,人生阅历已很丰富,再回过头来看,这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僧问赵州和尚,达摩祖师从西方来到中国究竟是为了什么?

     

    赵州和尚答:回归自然。

        

    一颗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佛教说的善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良善举外,还有开悟后具有的慧根善缘。

     

    人类降临在世上,从茹毛饮血的猿猴时代,一步步走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时代,是与人们团结协作、相亲相爱,互相吸取智慧的精酿分不开的。人类如果没有博爱精神,人类如果缺乏善意,人与人之间没有一棵菩提心,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这样形容行善的人:当人们行善后,他们所关注的东西便遍及四野,他们的心胸不免豁然开朗;当他们少打自身的如意算盘之后,为自己利益的那种烦恼不堪的操心盘算就在根本上被扼制了;因此,人们遂可以心绪宁静、怡然自得,而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居心和问心无愧的良心所致;而利己主义者总觉得自己四面受敌、孓然孤立,他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一人的安乐舒适上;行善的人却生活在一个充满善良友爱的世界中,他觉得这个世界中每一种安乐舒适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的安乐舒适。

     

    好经典的论譬,叔本华言之在理,此所谓“众生离苦得乐,我在其中矣”!

     

    偶尔做做好事、行行善举,或者说满足于坚持不做坏事,还难以达到上善之人。菩提心肠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内外兼修,心行一致,你心里想到什么,你眼里就看到什么,你下意识间就会做什么。

     

    苏东坡与佛印高僧是好友,两人常在一起打坐参禅。一次,苏东坡问佛印:“大师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居士像一尊佛。”佛印于是反问:“居士看我像什么?”苏东坡想作弄佛印,故意说:“大师像一堆牛粪。”说完哈哈大笑。自以为占了上风的苏东坡回家后把这个笑话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后却说,哥哥你输了!禅宗的精髓是见心见性,心里想的是什么,眼里看见的就是什么;大师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眼中的你就是佛,你心里装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大师才会是牛粪。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苏东坡虽然精通佛学,但由此可见修行尚浅,所以才会闹上面的笑话。有的人总抱怨这世上缺乏爱心,恶人横行,眼里看到的都是灰暗面,终日愤愤不平,郁郁寡欢。其实,这世上是阳光多一点,还是黑暗浓一点,都缘于你的心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有善心的人,行走的脚步声音听起来都是音乐一样悦耳。

     

    《坛经》上说,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当然,善还包括感恩、包容。同时,善举不仅仅是富人的事,不是有钱人才需要行善,平头老百姓只是管好自己的言行,不做坏事就得了。善是一股风,在我们心灵荡漾,善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我认识一个老太婆,孤寡一人,靠捡矿泉水瓶为生。一个矿泉水瓶可以卖5分钱,老人家运气好时一天能捡20个。这天老人家却把捡矿泉水瓶集缵的一百元钱捐给了她的邻居——一个妻子长年缠绵病床,丈夫刚遇车祸,女儿又突染重疾的家庭。一百元钱,对老太婆是多么的重要,老人家要奔波多少天、要捡多少个矿泉水瓶?可是老人说,她比我更可怜,至少我还能动。

     

    老太婆不懂禅,但她却是禅道的菩提使者。

        

    快乐每一天

     

    一日,云门禅师召集座下弟子,垂询悟道后的心得,弟子们无一个人能回答,于是云门禅师自己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我们平常见面习惯问一句“你好吗?”虽是普通的问候语,却蕴涵着彼此深切的关心和惦记,希望对方每天都过得很好。但是,真的可能每天都好吗?家庭矛盾、生活琐事、工作烦恼、疾病灾害等等,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么可能天天是好天呢?

     

    其实,这些不好或者磨难从另一层意义去看,却是好的。因为身体受了苦,或心理上受了打击,但只要心态是平和安详的,这些不好无非是对自己的又一种锻炼罢了。那么,不就是日日是好日了吗?

     

    世间万象,枯荣宠辱,全在于心。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二僧见风吹幡动,一说“幡动”,一说“风动”,慧能禅师对二僧说:“幡没有动,风没有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行走在闹闹嚷嚷、充满无数诱惑的凡尘,我们随时都可自问,你心动了吗?

     

    一次,一个朋友约我喝茶,其间不停地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朋友刚离了婚,又因为小事和单位同事有点摩擦,感到心烦意乱,认为全世界都和他过不去。他说了一个多小时还滔滔不绝。我叫他把茶杯端起说话,他便两只手不停地轮换端杯继续跟我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累了放下了茶杯。我说,你为什么不把烦恼和茶杯一起放下来呢?我们生活在世上,每天都有不开心事,或多或少受到烦恼的侵扰。烦恼如同重物,手负重久了尚不能忍受,何况心呢?

     

    学会放下,每一天行走的步伐就会轻松一点,你的心就快乐一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