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坐不改名行不改姓”,不亦悦乎!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姓氏作为民俗文化,蛮有意思的。它是生命的标志符号,能超越时空;它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百姓百姓老百姓嘛!

     

    原本丰富到24000多个姓氏,如今只剩“零头”了。作为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中科院专家袁义达用了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我国历史上最多曾出现过24000多个姓氏。(25日《新闻晚报》)

     

    这是历史流变,也是生活流变,更是文化流变,不管是今天留下多少个,姓氏是不会消亡的。那些今天建议取消这个、明天倡议取消那个的专家们,估计没有人敢斗胆提议取消姓氏的。当代中国人的姓氏,大都可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比如今之“屈”姓,上溯至屈原,再由屈原上溯至“帝高阳”——屈原赋骚,首句即为“帝高阳之苗裔兮”。有的姓氏蛮有趣: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事事有人姓,不可思议的“酱”姓人也被找到了。还有:“一”,江苏昆山玉山镇有此姓,有的属一那娄氏之后,有的由乙姓演化而来;“拾”,徐州九里区有此姓,出处不详;“百”,重庆北碚区有此姓,来源于黄帝之后;“千”,郑州上街区有此姓,其祖先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如今有许多人、许多单位在研究姓氏,这在饭都吃不饱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观察今天的姓氏,需要现代视角,因为时代毕竟在进步。把父母两个姓氏合在一起作为自己姓氏的越来越多,有的时尚人士新造时尚姓氏,而网名的“姓”“名”更是千姿百态了。去年《新民晚报》有个有意思的报道:大连福利院让孩子们改用普通姓氏,男孩不再姓“国”女孩不再姓“党”,这意味着沿用了30多年的规定被打破。尽管今天姓“党”姓“国”的人不少,我们不往“宏大意义”上想,这两个姓其实蛮普通也蛮不错的,但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姓氏,“百花齐放”,避免整齐划一,这就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要为姓氏的改变过于担心,文化从来都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

     

    在姓氏研究中,作为专家的袁义达蛮有现代视角、现代思维,他将姓氏分布与疾病分布联系起来看,发现许多地方“不谋而合”,提出“对姓下药”的想法。比如在《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糖尿病在山东地区发生率较高,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这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根据姓氏开发出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看起来颇像名导赖声川的“创意学”,有点把“暗恋”与“桃花”连在一起而成为舞台名剧《暗恋桃花源》的味道。姓氏文化研究,还真需要这么一点创新创意。

     

    姓氏作为文化,凝聚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蕴涵着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是同胞百姓沟通的纽带。拓展姓氏研究领域,是认知历史的需要,是传承文明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的内容。而一个人爱自己的姓名,也是内心和谐的因素呢。正像易中天所说的:“鄙人50多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就是真名实姓在江湖上行走!”

     

    “坐不改名行不改姓”,不亦悦乎!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