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下一首诗—— 何晚出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细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这是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教授眷念祖国、情见乎辞的好诗。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旅居加拿大温哥华,在一间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大学校园的环境滨海,风景绝佳,可是叶嘉莹却不留恋,作归国之计了。 我与叶嘉莹结识于一九八九年之末,是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卢因兄的引荐,于一个夕阳早隐的傍晚到了她的家。由于以文字通信在前,会见时就无陌生之感了。 叶教授对我的流寓遭遇表示同情慰问,虽然当年大陆的政治形势还令人感到不安,而她毅然决然辞去大学职务回祖国去任教,不想再滞留异乡了。事实上,她于八十年代曾应邀回国讲学,在上海、北京、天津的几间大学都给莘莘学子获益良多,对唐诗宋词研究留下深深的影响。 我在温哥华呆了不到一年,又重回香港。叶嘉莹教授则应聘于南开大学教授古典文学,从而定居于天津南开了。诗言志,她的诗充分反映了她回国的赤子之心——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惟尽诗骚李杜魂。 诗中自谦有如庄子《山木篇》中所说的樗散之材,书生报国,未必有用。但是根植于祖国,也应以诗文上溯风骚,下迄李杜,勤研成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失为报国之途。 自与叶嘉莹教授睽别以来,虽未能重逢叙旧,纵谈诗文,但对她的治学、讲学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敬佩。在女性学者中,叶嘉莹是以研究古典文学诗词杰出的一个。据她自叙家世,从小就喜欢诗词。她说:“我一生中,无论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感情上,都经历过你们很难想到的挫折和痛苦。但我觉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选择了诗词作为终身的伴侣”。“只要拿到古人的诗词,我就能立刻进去,把外界的这些烦恼统统忘记。” 就是古典诗词的涵养,形成叶嘉莹高雅的品格,令见过她的女孩儿都感到是理想的形象。 一般说来,沉浸于古典诗词,是容易受多愁善感的影响,叶嘉莹也体会到,但她认为古典装饰的内心,也具有一种坚定的修养。例如李商隐的诗,她从小就喜欢,曾背诵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感觉到李商隐写诗时的寂寞孤独的心境。她说后来经过患难,也就真正读懂李商隐的诗了。 至于叶嘉莹所经历的患难、挫折、痛苦,从她写的一首追忆诗可以窥知一二,诗是这样写的——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 而今又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当年,是指“文革”十年的浩劫,她在国内时受过劫难。正如女词人沈祖棻感慨描述的“十年多少存亡感,岂待牛山泪满衣”。只是叶嘉莹不忍再想那“万马齐喑”的年代,她看到中华大地新的形势,从而形容春郊试马、揽辔驰驱,仍想把诗文升华为国效命。 叶嘉莹的学术思想基于儒学,她的人生感悟来自《论语》一书。她深切认识孔老夫子说的一番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她说是内心的自我的要求,这是一种“弱德之美”,有坚定的内心修养在里面。她之以毕生精力献于古典文学与诗词,正是“弱德之美”的表现。 注:引文见一月二十四日中华读书报载《用人生感悟古典》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