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下了点小雪,想起了那句“雪夜闭户读禁书”那句话。是那个有点玩世不恭的金圣叹的名言。文人别无所长,喜欢整“意境”,想想“雪夜”、“闭户”和“禁书”,的确既体现了文人读书之趣味,又有一丝“严酷”的意味。 金圣叹是个书商,想必手里有一些禁书,而且雪夜闭户之中,大概也是装有炉子,虽然外面的气候寒冷,但围在炉子旁,把酒读禁书,“不亦快哉”便脱口而出。如果没有炉子,想必很痛苦,因为前一阵子我翻看《黄侃日记》,他的记述中,经常有在寒冷的南京冬夜,被冻得睡不着而读书通宵的经历。 回到禁书这个话题,禁书在古今中外是一个很普遍的“思想控制”和“道德控制”手段。最主要的禁书当然是政治和宗教的目的。比如在地心说的时代,哥白尼即便是已经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有太阳才是真正的中心,他也不敢说。那个胆大一些的布鲁诺,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了烙刑。宗教裁判所的准则当然是维护宗教信仰的坚定性,在政教合一的时代,政治可能是宗教的一部分,反过来说宗教是最主要的政治。 我自己主要是研究儒学,儒学在秦代曾经遭受到“焚书”的经过,在李斯发布的禁书令中说得明白,儒生动不动以古代的理想政治状态来“以古非今”,这样特别不适应大一统以后的秦国政治的一致性,因此,许多东西要统一,比方说度量衡、文字,思想的统一当然也是必须的,因此,那些儒家的著作自然在焚毁的行列,而那些不听话的儒生(不止是儒生)被活埋了几个,杀鸡儆猴。所以本来讲规矩的儒生,即使是陈胜吴广起义,都愿意参与。 不过古代人记性好,许多书虽然被烧掉了,但是儒家的基本经典有许多被记下来了,这为汉代时候翻身创造了条件。董仲舒算是以其治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也强调“独尊”,不过手段不是很激烈罢了。有意思的是有些书据说是藏在墙缝里,找出来之后,与那些背下来的不太一样,弄的儒生之间互相打架。 在李斯禁书的时候,占卜的书和农书不在禁之列,但汉代装神弄鬼的人很多,经常弄一些“预言”之类的东西,很能影响社会气氛,曹操的办法是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不让他们在民间活动,但自己有事会问一下。这其实也是禁书的一种通常的办法,就是不让老百姓看,但是那些统治阶级可以看。 有些书的状况有点不同,就是整本书不禁,但部分要改,比如孟子的书中有皇上不地道可以杀的说法,因此朱元璋看了不高兴,让人改一改。 中国人对于政治性的禁书比较惨烈的记忆来自清代,那个时代的文字狱到了乱猜的程度,一方面明代的遗民不服从,另一方面清朝的那些人满心猜忌。因此吕留良、戴名世等惨遭不测。 占卜的书有时候也是禁书,兵书也是。 禁书的另一重要的门类,主要是道德性的,也就是要维护道德风气。对此的问题,也是中外皆然。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湖南那边的一个出版社出版了劳伦斯的《查太累太太的情人》,书出版不久便成为禁书。其实这本书在西方也曾经是禁书。 人们的道德尺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比如中国古代对妇女的道德要求比较严,因此,孔子对于那些节奏快的音乐都不太赞同。但总有一些文人喜欢写一些突破性的书,明代尤甚,比如《西厢记》,比如《金瓶梅》等等。 我是先看《红楼梦》,再看的《西厢记》,引为贾宝玉在读《西厢记》的时候,被林黛玉批评了一下,随觉得西厢记必须看,看到红娘的掩护和张生莺莺的最后阶段,也曾有莫名的激动。这些书在古代也是不让看的。女的不让看,当然是为了树立牢固的贞洁意识;而男的也不让看,主要是怕分散他们读圣贤书的注意力,林黛玉就是这样批评贾宝玉的。所以贾宝玉虽然喜欢林黛玉,但有时也喜欢更为宽松的薛宝钗。钱玄同的自传中说,他小的时候,被家族寄予厚望,有一次被父亲看到读闲书,便是一块东西砸到头上,从此落下了怕家里人的病根。 对于道德方面的“禁区”我是有些赞成的,我虽不主张禁书,但是适当的分级是必须的,比如不宜让儿童看见的东西,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国家一方面管的似乎很严,但我都不敢让自己的孩子看公共网站。 我小的时候,基本上没书读,因为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和中外理论经典都被禁了,且也没地方找。现在能记住的话就是,“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绝对剑走偏锋的评论。其实一直到大学之后,才有机会补读那些曾经的“禁书”。 我自己看禁书的最记忆深刻的是看金瓶梅,那时侯,不知是什么文件说,系资料室可以有一套供“研究用”,但只有系主任签字才能看,但资料室有我一铁哥们,所以就偷出来看,只是只能晚上看,白天还回去,还不能弄脏。不过木刻插图本的吸引力还是不容置疑的。 系主任批准是个很有意思的规定,因为他设定了权力对于道德评价的合法性。这是一个传统。中国有一个习惯,以为人的地位和道德成正比,事实当然不是,那么谁能做道德和政治正确的评判者,当然是普通人。这就意味着以前许多禁书的合法性是成问题的。还有是那些禁书者不了解禁书对于人们好奇心的刺激。因为一旦成为禁书,便成为人们搜寻的对象。 有人会问,这篇小文能回答什么是禁书的问题吗?但是一休和尚有一句话说:到这儿,就到这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