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否有“七步之才”? 《现代成语词典》解释“七步之才”指具有行走七步就能吟出一首诗歌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讲的是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非常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不着一字,却将其兄长残害骨肉手足的事实揭露无遗。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中也有记述,情节更为生动、丰富,并且写曹植的才华更为突出、夸张。说曹丕因母亲卞太后为曹植求情之故,一方面顾虑母命难违,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这时谋士华歆建议他以“赋诗”之计来惩治曹植。曹丕说:“我和你虽然是兄弟,但现在从礼仪上来讲是君臣,你怎么能自恃有才,就蔑视我呢?以前先君在时,你常常以文章夸示于人,我很怀疑你是请人捉刀代作的。今限你行七步吟诗一首。假如你果然能够,那么就免你一死;如若不能,那么将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曹植说:“乞求你命个题目。”这时殿上悬挂着一幅水墨画,画的是两头牛斗于土墙之下,一头牛坠井而亡。曹丕指着画对曹植说:“你就以此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曹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写的是:“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和手下大臣都非常惊讶。曹丕又说:“七步成章,我认为还是太迟。你能不能应声而作诗一首?”曹植说:“也请你出个题目。”曹丕说:“我和你乃是兄弟,你就以此为题吧。但诗中也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不加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后,潸然泪下。母亲卞氏这时也从殿后出来,说:“你作哥哥的怎么逼迫你弟弟这么紧呢?”曹丕慌忙离开坐位告母亲说:“国家法律制度不可以废呀。”于是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拜谢上马告辞而去。 上两段文字都指出了曹植才华横溢,面对其兄不顾手足之情这一紧要关头,能够面无惧色、不受影响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抵制了哥哥的残酷迫害,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这毕竟是用小说写作笔法虚构的情节,是为了塑造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而批判封建社会中,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利”欲望,而不顾亲情、灭绝人性的行为,揭露了“兄弟阋于墙”的残酷斗争史实。余冠英先生指出,这故事是不太可信的,“七步诗”的真伪也难判定。检索《二十五史》,有关曹植的记载均无此说,史书中真正有“七步之才”称誉的是北朝的魏收,《北史•卷五六•列传第四四•魏收传附父子建传》说:“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书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藁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不容否认,曹植确实有才,也能担当“才子”美誉。谢灵运曾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钟嵘《诗品》评曹植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另外,我们拜读曹植诗作也能感知。 曹植与甄妃风流逸事,真?假? 电视剧《洛神》开播后,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此剧曾借鉴了梅兰芳先生的名作《洛神》以及地方戏中的名段《曹丕抢亲》,希望用一种现代人的眼光重新解读这个“一女乱三曹”的故事。但毕竟为商家盈利的虚构之作,对于其中复杂的爱情纠葛,我们还需审慎辨别。 曹植与甄妃是否真有一段风流逸事?是否真如《洛神》所说两人由相遇到相识到相爱,有缠绵悱恻恋情?肯定其有者主要依据的是曹植的《洛神赋》,根据《文选》李善注曰:曹植曾求甄逸女,而甄氏却受曹操命嫁与曹丕。甄氏死后,曹丕以甄氏枕贡植;甄氏化为洛神,与曹植相见,曹植因此而作赋。并且李善指出此赋原名为《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另一依据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描绘了洛神与曹植相逢而又无奈离去的情景。画中洛神已经在慢慢地离去,她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是那么地万般无奈,带有深重的哀怨的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来,周围的静更烘托出他的孤独,他的无奈。画中这两人是“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郭沫若在《论曹植》一文中所说,曹植以甄后为模特,应是“情理中的事”。况且,以曹植那样一个“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的人,爱上了大自己10岁的嫂子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洛神赋》确实写得非常美丽,可谓是赋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感甄说”确实不可信,是唐人虚构妄说。查阅《三国志》史书,有关甄妃的文字,不下20余条,与曹植无涉。曹植封甄城王在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这一年文帝曹丕在许昌,直到次年才返回洛阳,因此曹植朝京师是次年的事,这与《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余朝京师,归济落川”之说不符。曹植似乎有意不写真实年代,以表明《洛神赋》乃虚构之作。注《三国志》的宋代裴松之也指出,如“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等事都有待于明审。曹植《美女篇》曾以女子“盛年处房室”比喻自己虽有才具而无可施展,牢骚不平意在言外。曹植作《洛神赋》也只不过意在“寄心君王,托之必妃洛神,犹屈、宋之志也”。
|